|
微笑, D) V6 \" K0 b' l
% T6 A4 V- J, y& K% j- H4 ~一说到拆迁,自然就让人联想到“钉子户”,这是内地不少城市建设遇到的难题。但在香港,居民配合房屋拆迁重建,却开展得比较顺利,有什么经验值得借鉴?8 o- f) M4 h8 G+ n5 k
5 _, l+ ~0 o' [& \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探访了香港最后一期即将整体重建的公共屋邨———牛头角下邨。绕牛头角下邨走一圈,记者发现残墙上并没有被画上一个个鲜艳的“拆”字。国内多见的开发商暴风骤雨般的拆迁举动,在香港也几乎已经绝迹。
, {! G. ?* V" X7 _2 {. A% f. O5 p& l9 a( K& |9 G
香港圣公会服务总监李秀霞说,早在8年前,香港政府便购买了香港圣公会的社工服务,让具有专业知识的年轻社工提前进驻屋邨,与当地居民建立感情。他们利用专业知识和协调能力,在政府和居民间做“和事佬”,及早了解各家各户的实际需要。2 n# e. U/ ?. d o1 r
3 S4 a, \7 x7 ^" V0 m李秀霞说,别小看这群大多是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社工,他们有很多办法,使几招就能让顽固的居民最终信服———7 o: z; `$ c& x; q7 L
4 x( K/ f/ C& ? M' O
招数一,从服务做起。社工的服务意识很强,看到屋邨住的多数是独居老人,他们马上启动“安居100分”独居长者生活支援计划,嘘寒问暖的关怀把老人们逗得乐呵呵的,拆迁带来的烦心事也随着被抛之脑后了。+ \# |) ?, v6 z; _# V
5 D; D- ~ i `0 q6 L( y5 t& Q8 _4 |
招数二,挖掘领袖人物。动员居民参加活动必须有人牵头,社工们通过服务跟不少老人结成好朋友,召集大伙就有“头目”了。每逢需要和社区沟通的时候,就先找这些“掌门人”来了解大家的想法。
' S2 V' O. B: V d# u" f) g2 d
% m1 c) u. \; h8 ]6 ]7 l0 D招数三,让居民也参与重建。社工为他们建立起重建权益咨询站,居民对重建有什么疑问,都可以向政府提交意见。社工还拿到了新屋的规划,组织多场最新重建咨询讲解会,让居民对着图纸提前挑房子,参考和填写自己心水的景观位置。3 l% U ]! D& J+ N* N# M
" y* c$ E1 B( d/ X) u
招数四,让居民享有发言权。居民是新社区的主人,当然有提意见的权利。香港政府不仅让他们说,还按照他们说的做了。牛头角下邨的老人较多,居民强烈要求新小区和房屋设计要为老人生活起居着想,如加高升降机、将斜路通道变平路、行人通道加设扶手及防滑设施等,这些都得到房署的采纳。
. k2 c5 B4 f1 w
, M, n' ?& w# J/ ~ U+ F据介绍,不仅仅是牛头角下邨采用了引进社工这种方法,之前其他搬迁重建的屋邨也都这样做。一栋即将拆迁的旧屋,就会有一个社工成立的社区发展中心,类似于我们的拆迁办,但似乎跟居民走得很近,加上政府也广开言路,让居民能当家作主,双方关系自然能处得更加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