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转角会幸福吗 于 2012-4-25 18:17 编辑
; j7 h d% y# Q/ E* m" ]0 {5 H+ X
检察官的心结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未检处杨新娥处长有个心结,多年来一直难以释怀:“如果当时有少年司法社工,那个小女孩就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虽然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但我一直很愧疚。”7 e1 A/ s* [3 T# G) C4 ]2 L
这是杨新娥2007年接的一起案子:“小文(化名)犯罪的时候未成年,但我收到案子的时候她已经成年了。”小文和四五个女孩儿每天对女孩儿小娜(化名)进行人身攻击,向小娜要钱。小娜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后来日记无意中被父亲看到了。
: M9 g2 I: m, w) e" a 小娜从不敢跟父母说起自己的遭遇。她不明白,自己和小文她们都是好朋友,为什么小文要这样对她?小娜的父亲愤怒之余决定追究几个女孩儿的责任。
% `8 |, p! }' x, [# J) k 这个案子让杨新娥陷入了两难,案子是海淀检察院追溯过来的,却只追溯到了小文,因为对其他女孩都已进行了行政处罚,她们的家庭也各自对小娜进行了赔偿。而小文因为家里无法承受对小娜的赔偿,面临着要被单独起诉的命运,这对小文是不公平的。5 b- `6 g( P. Q- k
在调查过程中,杨新娥了解到小文从小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可父亲又娶了一任妻子,小文和继母关系一直不好,亲生母亲也不管她。小文生活在这种问题家庭,心里的创伤和叛逆可想而知。( T$ P1 ?( O, P* H* E/ u. ~. ^
当时小娜的家长不肯谅解,说小娜因为这件事心理受了伤,有了心病。杨新娥和同事便为小娜专门请了心理专家,还把双方家长多次找到一起,做了很多工作,终于促成了双方的和解。小娜的父亲原谅了小文。案子了结了,但小文却成了杨新娥心中的牵挂。作为一名检察官,她主动延伸职能,一直都想帮着小文走出心灵的泥潭。
2 U0 F1 w2 H+ X' i- q! x 这个案子从开始起诉到和解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不巧的是,在这过程中杨新娥怀孕了,之后又休产假,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上班。当时根据心理专家的估计,小文的再犯可能性不大,因为她已经成年了。而小文不起诉后也一直和杨新娥保持联系。2 }+ w4 T, |# [
在家待产期间,杨新娥总是接到各种骚扰电话和短信,她不堪打扰,更换手机号后,渐渐和小文失去了联系。等她结束产假、再次回到工作岗位时,西城公安分局人员找到她,说小文又“犯事儿”了,这个消息让杨新娥震惊了。“我总在想她为什么会再犯事?我内心觉得自己是有责任的,如果我不和她失去联系,如果当时有社工社工肯定会与她保持联系的,社工给她的支持肯定会比我给她的要多许多,我给她的只是法律层面上的帮助,但社工却能够真正让她认识到,她可以改。可惜的是,当时的我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这个能力。”
/ D, h$ ^' q9 k6 o/ a 这是杨新娥心里永远的痛,也是她支持少年司法社工介入检察院未检处的一个重要原因。
! I; I, d. Z2 L9 a; |2 Q; J最初的探索 2009年6月,海淀区检察院负责少年检察工作的检察官杨新娥和首都师范大学社工系的老师在一次会议上相遇,偶然的相识促成了双方的深入合作。海淀区检察院和中心的前身——首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一拍即合,双方都深刻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首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自建系以来,即以少年及司法矫正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先后在工读学校、少管所、社区等机构为违法犯罪少年提供专业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司法矫正社会工作的服务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评价。双方在这样的基础上自然确定了合作关系。
* u C _0 `! v% A7 j7 S% J6 q 随后,两家共同开发了“与法同行——社会工作专业介入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综合研究项目”,并于2009年9月进入项目试运行阶段。到2010年5月底,社工介入未成年案件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三十余个,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此,海淀区检察院与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决定将项目进一步推进,扩大项目的覆盖范围,同时为社工介入未成年检察工作积累更多的理论及实务经验。
4 j1 z8 i; w. G1 t% \/ I( w; O3 b1 ] 2009年9月16日,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工作系的6名同学以公诉一处未检组实习生的身份进入海淀区检察院,席小华老师和杨新娥处长商定的探索模式是,社工同学从熟悉案件开始,每名同学跟随一名检察官办案,熟悉刑事案件的审查起诉程序和内容,在跟随办案中发挥社工同学的专业特长,对涉案未成年人进行帮教,对相对不起诉的案件作风险评估。社工同学在办案的过程中渐渐熟悉了刑事诉讼程序和相关法律规定,也近距离认识到未成年人和在校学生犯罪的主要特点。
7 v% ]1 u: w+ j' ]: s0 L 同年10月,海淀检察院公诉一处未检组新收了6个案件,其中有3个案件犯罪情节比较轻,可以探索让社工介入作评估。据介绍,当时预设的评估结论是:是否可以提出相对不起诉。6名社工分组承接了这3个案件。
1 z& t) ^1 K/ B# s; a! w" a( u 海淀检察院发现,3个案件的试点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虽然社工介入遭遇了很多困难,但是检察官和社工一致认为:社工介入卓有成效。比如可以在审查起诉阶段评估羁押的必要性,为变更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以在审查起诉阶段进行社会调查,形成报告后随案移交法院,为发表量刑建议提供合理依据。
6 {, ^- l* e! u, M( { 2010年9月16日,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正式对外宣布成立了少年检察处(现已更名未检处),司法社工介入机制一年多的探索,也逐渐走向了成熟。海淀少检处推出了“4+1+N”的工作模式,这其中的“1”指的便是“司法社工”,“4”指的是侦监、公诉、监所、预防,“N”指的是政府社会多方资源力量。
( _$ a$ m2 `; o+ j6 g 这年10月,首都师范大学少年司法社会工作研究与服务中心也正式挂牌成立,双方的合作走上了一条正规的轨道。3 W* I5 A: S9 B l, S
渐入佳境的合作 随着社工介入案件逐步增加、工作领域不断扩展,为了保持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海淀检察院专门腾出了一间办公室并配备了电脑,作为司法社工的工作站,工作站就设在杨新娥处长办公室的隔壁,每天都有社工过来上班,为每一个未成年犯罪人员制定专属于每个人的评估计划。
. I7 o5 G+ p/ J) F+ r4 P 据杨新娥处长介绍,从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社工介入的案件达到了56件,其中43件是在审查起诉环节介入的,这43件案件中有22件作了相对不起诉,4件变强制措施为取保候审;13件是在审查逮捕环节介入的,这13件案件中有5件不予批准逮捕。未成年人的不捕率从10%提高到了将近50%,不起诉的比例也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社工介入后,切实改善了少年的个人情况和成长环境,为涉案少年重新回归正途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
1 H( B; x# b$ k! G* h 然而社工并不只是一味地在帮助罪错少年逃离“牢狱之灾”。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未成年犯罪人员提供最直接的心理帮助。3 {0 w" W4 q! n! p
一名滕姓15岁男孩儿,涉及了一起抢劫案件,司法社工介入以后,采取约谈、小组活动、我的自画像、20个我等专业方法,从个人、家庭、朋友等层面对其进行了社会调查、评估和干预。社工们了解到滕某生活在单亲家庭,幼时父母离异,他和父亲共同生活,后来父亲再婚生子,滕某又回到了生母身边。这样的遭遇导致他和母亲之间很难沟通,两个人在性格和家庭琐事上经常发生冲突,却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因此滕某经常离家出走。这次犯罪正是因为他被母亲打骂而出走,手上没钱又不想回家,便实施了抢劫。社工在一次次地与滕某和其母亲见面后,最终成功改善了母子关系。' E# `$ C" t5 c, ~$ p6 J6 I0 U+ I
“像这种面面俱到的沟通和帮教是我们检察官不可能做到的。”杨处长说,“社工介入后为我们分担了很多工作,效果也日益凸显,社工工作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决定了这一事业的发展定会越来越好。”" \$ k$ ?( z; Y! g$ P; {7 A
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整个社会的期望。少年司法社工的工作,让多数依照相关法律程序办理案件的公检法机关有了很大的改变,杨新娥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9 |. f. y/ v0 \, R
让走过弯路的孩子们走上正道、重回社会,是少年司法工作者最大的心愿。
, z/ Z4 R- g F0 }/ [9 i7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