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5501|回复: 0

[心得] 救助站实习总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8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实习总报告
一、  基本资料
学生姓名:                              实习机构:救助管理站   
实习时间:2009224日——320          指导老师:
机构督导:孙伟
二、       实习过程中的工作总结
四天一次的值班是协助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管理活动,包括维持守住人员的秩序,阻止与安排常驻人员吃饭、活动、洗澡和睡觉。还有每天新的求助人员的接待、登记、安排住宿与结束服务,打扫值班室卫生和打水。更多的是不值班的时候,我们就给二伟(平时也有其他的去救助站暂住的儿童)上课,跟受助人员互动交流等。以下简单介绍几个案例:
1、芳芳、燕燕     甘肃岷县的两个丫头,一个14岁,一个12岁。她们各自跟着自己的爸爸来济南在汽车站附近乞讨要钱,是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巡回救助的时候带来的。两个丫头待得时间不长,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知道的。一开始很担心在救助站短短的几天不能给她们留下什么,也有想过可以改变她们什么。后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想法,发现自己是在试图把我的价值观强加给她们,让她们变“好”,却没有去面对她们的“真实”,接纳是要接纳真实而不是“不好的”。最终我选择了相信她们自己的力量,不在试图改变她们什么,而是相信并去发现可以供她们利用的资源。
人在情境中,相信个人和他所处的环境处在多重的互动中,并在限制中寻找我们可以行动的空间(关于自我保护和技巧——诚恳的态度、期盼的眼神和必要的礼貌等)。
2、王玲    经常随地吐痰,在床上小便,并不屑于老哑巴的责骂,还动手打她和大哑巴,我们的劝阻会让我们也陷入被攻击的境地(小妹),跟她聊天要么不说话要么只是笑(最后王玲被送到了精神病院)
如何对待非自愿、有敌意的案主?
时刻审视自己对其愤怒作出的反应,冷静,尊重、理解,减少其不安全感。
3、田静    23岁,有比较强的攻击性,还有一定的自杀倾向(危机干预)
被她攻击过的受助人员有很多,包括老哑巴。我和佳丽、刘超、巧儿、杨雷、都被她攻击过,挠、抱、扑、抓是常用的动作。她常见的反应有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肌肉震颤、僵硬,睡眠障碍,全身发抖等。上楼的时候即使有人在她左右她也会突然向后倒,而且摔倒之后她还会接着主动地往下翻滚。这是这一个月在那最让我感觉无助和恐惧的案例,在生命面前很容易觉得自己卑微,害怕自己不能应对。没有信心、恐惧是有的,却不敢表现出来,不自信也是有的,只能试着去稳定她的情绪,教她做深呼吸,建立关系变得很困难同时又相当重要。一个中午,我和佳丽、杨雷就在房间看着她,她不肯讲话,我们能做的只是关注、说服、给予保证(是否被允许?),让她相信事情是可以被解决的,鼓励她释放自己的情绪。她肌肉总是僵硬,杨雷就帮她揉腿和胳膊,帮她放松。
(下午我们跟工作人员说了她的状态,工作人员把她送去了医院)
建立信任关系,评估案主的应对机制和支持系统(家人?);稳定情绪,鼓励寻求帮助缓解困境。倾听,关注,支持(精神的),鼓励发泄,给与希望,暗示,保证,药物镇静,住院治疗。
4、于洪香    出租屋无故起火,房东要求赔偿5000元。2天期限已过,儿子被房东找来的人(据她说是黑社会的)打伤,身份证、手机全被抢走,侥幸逃脱的她却觉得自己被完全控制了:即墨市所有的路上都安装上了摄像头,她在哪、做什么都能被看到,直到到了济南她觉得才摆脱那些人的控制。是确有其事还是有夸张的成分或者是被害妄想症?我们只知道要帮她摆脱困境。除了倾听我找不到还有其他更好的帮助她释放情绪的方法,她的恐惧和担忧让她失去了去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她不停的向我们索要保证:这事能不能平安?能不能就这样没事了?所以我们很长的时间都是在面对她的情绪,试图让她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希望可以借助支撑她走到现在的力量去帮助她度过困境,像过去一样走下去。由于她在站里待的时间很短,我们做得并不好。
积极的倾听,叙事治疗
有没有不被控制的时候?那时候在做什么?怎么做到的?
逃出来这么长时间都没有被抓到,走了这么久力量来自哪里?
增权与设想最糟.
5、贺秀英     2岁就被自己的父母抛弃,她早早的体验到被人遗弃的滋味。四岁的儿子还不会站立,似乎不只是发育不良那么简单,她又体验到心痛无助的滋味。即使到了现在这样负债累累她依旧没有动过丢掉孩子的念头。还有她的养父,一位可敬的老父亲,不仅照顾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这么多年,到了老年该享受的时候却又在为这个一样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奔波忙碌,甚至下跪请命:我可以死,可我就是死也不能再让孩子遭这个罪!那天晚上我去跟贺秀英聊天,能看得出她心里很苦却一直在忍着,我鼓励她哭出来,有将近二十分钟,她在哭,我在想,想自己能做什么。哭完之后我询问了她的想法,依旧是不放弃,她要救孩子,不能再让孩子遭罪。可是因为家里还有一个正在读书的男孩,她真的是心有余力不足了,她希望能够得到好心人士的帮助,救救孩子。由于当时太晚了我只好劝她先休息,明天再讨论。一晚上她敲了四次门,孩子发烧,她不知道怎么办了 ,真的很慌,一直在问我能不能帮助她,能不能救救她的孩子。我给她从老哑巴那要来水,又拿了包板蓝根给她,本想早晨起来再跟她商量行动方案,可谁知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被走了,因为他们的想法不是回家,所以要放弃救助!再后来她和养父就来救助站了,他们要求救助---给孩子看病。哭、下跪,可最终也没有起效,而且后来还来了警察,试图强制让他们离开(贺秀英以死相逼,最终没有离开)。我和小妹借空档偷偷下去跟她聊了一下,因为感觉他们的吵闹确实起不到什么积极的作用。当时只是想到建议她回家,让救助站派人护送去德州民政局,争取一些补贴,或者出去找电视台,借助一下媒体的力量,争取到免费治疗的机会。后来他们听取了,最终救助站的人送他们去了德州民政局,至于有没有拿到补贴就无从知晓了。因为时间真的是很仓促,我所预想的方案都无从实施了。
6、王菲菲     未婚先育的23岁女孩,现在不仅不能给孩子一个爸爸,还因为自己不讲理的公公还得自己的父亲和弟弟都被拘留(打架,防卫过当)。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交谈中她哭了五次却没有怨恨任何人,除了希望自己的爸爸和弟弟可以平安释放外她没有提出任何要求,简单评估后我们列出了三个方案并一起分析了利弊和可操作性,让菲菲做出了选择——利用媒体的力量。后来姜科长给她找来了公共频道的记者,一起回了家。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
7、韩明秀(林兆芳)   她是北朝鲜人,来中国已经12年了,会讲朝鲜语、汉语、英语,汉字也懂写一些。随着妈妈的去世家里的生活状况开始变得很糟,26岁那年她和其他三个女孩子跟着她们那的一个老板来到中国打工。后来她跟老板发生了关系并生下一个小男孩,也由于这个小生命的出生男朋友跟她分手,跟自己的父亲也有了隔阂。后来老板要给她介绍对象,不答应就打她。侥幸逃脱的她却又遇到一个说要帮她找工作其实是想把她卖给别人当老婆的人,很幸运的是她的第二次逃脱,遇到了一个朝鲜的老太太(在吉林省临江市)。老太太收留了她几日,又帮她介绍了对象,也就是她现在的丈夫。他老家在黑龙江,结婚之后他们一直生活在潍坊,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开始日子过得还行,到了后来丈夫就开始打她(拿棍子打,打得胳膊和腿都青了)。她告诉我自己也一直在打工挣钱,并且挣得比丈夫还要多(她说自己干得是体力活)。因为怕丈夫会打她,打工期间她经常不回家住,“都是自己在外面嘛,有时就很寂寞,然后就跟也在那打工的一男的一起睡了”这是她的话,她还说丈夫知道了这件事就很担心自己会跟他离婚,对她也开始变好了。我问她想不想离婚,她说自己很喜欢孩子,为了他们她不想离婚,但是必须在丈夫不再打她的前提下。这次出来本想在黑龙江找份工作的,可由于忘记带身份证,工作没找到带出来的钱也花光了,所以才会被哈尔滨救助站送到这。出来13天了她很想念自己的孩子,希望能快些回到家,她决定回家之后就在潍坊打工,苦点累点都没关系。至于家庭,她表示自己会努力修复与丈夫的关系,可如果丈夫还是打她她就要离婚,并且要尽力争取孩子的抚养权。
经历不同,生活状态不同,生活方式更加不尽相同,了解不同的经历,感受他们的立场自然会找到它本身的合理性。跟她聊天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条:价值无渋,走进去之前先把自己的预设放下。积极地倾听,真诚的欣赏,接纳。
她独立,能够真诚的自我接纳并欣赏自己,虽然经历过生活的艰辛和坎坷却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从未想过要放弃生活,依旧有着真实而丰富的情感,提到那个打破她原初幸福的孩子,她没有忍住自己的泪水,一直在向那个15天的小生命忏悔。
8、阿有香(110报警事件,案主要求保密) 更多的是体会到如何更好的在机构的限制之下以案主为本(合理地运用机构工作人员所拥有的资源)和关于伦理困境的选择(生命安全与隐私保密,哪个是你的案主?谁的需要第一?)换位思考,体会、理解他人的感受,跟佳丽平心静气的商量让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成长。
9、教大哑巴跟着老哑巴学习洗床单、被罩、拖地,方法尽量跟老哑巴一致,并真诚的给予她赞赏,帮助她免受责骂
我教会了二伟跳舞,保洁的叔叔说中秋晚会孙老师有节目了
杨教会了二伟数数,从一到十
二伟学会了三个字人(小魏教的)、二、十(原来只会写小字)
最后一周教常住人员叠被,但不知道她们是不是真的学会了;大小便问题尝试正面强化
最后两天跟二伟说了要走的事,小家伙哭了,还要我们留下名字和电话(处理离别情绪)
三、       自我评估
一开始就是抱着一颗期待的心去的,是真的很庆幸能有这次机会。之前也察觉到自己本我的一些东西,看过一些书,但却没有很直观的体验,这次的实习就是希望自己能改变一些东西,能够成长一点点。其实在机构跟孙老师的相处对我来说应该算是一笔财富,对于心理防御机制(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心理平衡与稳定的一种适应性倾向)有了更深、更直观的理解,同时也帮助我反思了自己的防御机制。后来听朱阿姨说我们山财的这批学生是到目前为止孙老师唯一说好的孩子,真的挺难得的。
刚到救助站的时候是觉得挺难接受这儿工作人员的管理模式,很容易拿专业化的社工标准评价这儿的服务,认为他们不专业,忽视了服务机构已有的能力和资源。但是很快我就觉察到这一点本身就已经违背了社工的专业精神和理念,把自己放到了错误的位置上,我意识到接下来要做的是把自己置身于机构的日常处境中,从现有的服务出发寻找改变的方向和可能。“我们需要学会从能力而不是问题的视角理解机构的日常服务,注重机构工作人员现有能力和资源的发挥和运用,关注与机构日常服务的互补性而不是只关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一个月的实习虽然很短暂,但是只要用心还是能学到不少东西的。在救助站的这一个月,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故事出现,所以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需要我们独立处理的事情,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要获得机构工作人员的认同和配合,设法把社工的理念与他们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感受最深的就是如何在机构的限制之下以案主的需要为本为案主服务,最好的是能把机构督导和工作人员视为社工服务介入活动的资源。开始实习的时候陈老师的一句话:“把自己放简单了这个世界并不复杂”对我接下来的实习生活起了很大的作用,做自己该做的,不去介入任何人际冲突让我很快与机构的工作人员建立起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由此我发现了自己的优势,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外向的人,能够比较活跃地进入机构,与机构工作人员交流也比较顺畅。
对我来说最有挑战性的工作还是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工作关系在这儿除了具有时限性、单向性和受控性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特征:随时中断性。由于不能确定服务对象在机构的时间,我们无法很好的把握和掌控好整个互动过程,可能工作关系刚刚建立又或者还没有建立就结束了,所以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我们有很多没有做到和做的不好的地方。另一个让我感觉自己存在欠缺的地方就是服务介入切入点的寻找。敏锐的觉察力、广阔的评估视角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在这个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这是整个互动过程的开始,又是启动服务对象改变的关键,所以它的定位与否直接决定了接下来的方向是否正确。我发现自己很容易站在观察的立场上分析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或者寻找服务对象“问题”背后的成因,缺乏对他们感受的回应,更多的是在关注服务对象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不同的方面,如不注意个人卫生、邋遢、随地大小便等,而不是去体会服务对象正在面临的压力。由于我们总想去推动服务对象的改变,去消除他们的困扰,总觉得我们应该要为他们负责一样,因此很容易出现急于看到服务对象改变的现象,要求他们采取某种看起来行之有效的行动,但往往这样很容易被服务对象拒绝,或者即使是认同了也可能会出现在实际生活中无法行动的现象。对此我们应该要放弃以自己为中心要求服务对象改变的想法,去倾听服务对象的想法,体会他们的感受,理解他们行为的方式,尝试把自己投入到服务对象的处境中,站在服务对象的角度体会服务对象内心感受的变化。同时还需要我们具有善于发掘服务对象的积极成功经验的慧眼,从‘问题’中、优势中和日常生活安排中寻找案主的力量和成功的积极经验,尤其是对于那些被‘问题’困扰的服务对象来说,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失败,看不到自己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此时就需要帮助他们去发掘自身的力量,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有的能力和资源,避免单纯的把问题看成问题,避免把多元化、多中心的互动关系简化为事物的固有特征。从服务对象能做的开始发生微小的改变,会做什么、能做什么,点滴努力、点滴改变,可能是微小的、细小的甚至效果也是不明显的,但我们可以以此为起点推动服务对象往前走。
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案主为本、需要为本,对于伦理困境的选择与把握。自我觉察和专业觉察不到位,很容易在对案主需要进行评估的过程中涉及到自我价值观不能自觉,往往在与案主实际遭遇的时候忘记了自省,把自我的需要去代位,而本应是案主需要第一的。更多的是自己在想怎样让他们变成我们认为‘好’的样子,觉得自己该为他们负责。
整个实习过程中就我所接触到的案例,在与服务对象互动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在运用个案的方法和技巧,行动的类型主要是危机干预、简单的资源整合、心理安抚、自我调适(情绪疏导、观念澄清、行为改变)之类的,由于知识的欠缺我们没有能做到很专业,但在尽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实务情境中。专业理念与原则:相信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相信人在情境中,相信改变的潜能,个别化,真诚,尊重,接纳,非评判,自决,适度的情感介入与表达,以及专业技巧:倾听,共情,同感,同理心,贯注,换位思考,消除敌意,这些所有可见的种种,都能让我深深体会到社工不仅仅是一种方法,一种职业,同时也是一种理解人的视角和理念,更重要的是一种态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评估案主需要、设定目标以及服务介入的过程中都需要很扎实的理论功底,增权、优势视角、系统视角(人格系统、问题系统)、生态视角、PIE等大量的通用实务基础的知识都要被用到。在实习过程中能明显感觉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再学习的机会,对于精神病理学以及危机干预方面知识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同时通过多元的案例也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不全面,在与服务对象的互动中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提供(多元文化包括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各地的本土文化、方言、法律知识等)。
通过实习,我们可以亲身实践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原则,将所学的知识、价值、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情境中,验证自己的观念并进行反思,进而提出问题,在具体的服务提供中找寻答案,促进理论与实务的整合,并内化到工作行为中,在实务工作情境中增进专业素质,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独立行动的机会获得一种成熟的专业认同,促进个人自我与专业自我之间更好的统一、融合,也为日后选择考研、就业的方向留下了一个参考。
在实习过程中,学校督导陈老师给予了我们很多启发和具体的帮助,像实习过程安排、时间分配,分享会上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技巧和服务介入策略的引导和启发等。在小组分享会及中期分享交流会上,各小组和成员一起汇报情况并接受督导老师的指导,督导老师会启发我们在服务介入中遗漏了哪些重要信息或者忽略了哪些有利于服务对象改变的机会、哪些本可以做到却没有做到的地方,使我们能在下次介入时注意,又有哪些做得好的地方,可以继续坚持。通过大家的经验分享既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的技巧、方法和理念,而且有很多虽然我们没有遇到的困难,也可以作为我们日后介入服务的参考。尤其是对于一些建议要如何转化成真正可操作、可检验的行动计划,督导老师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来帮助我们通过实际行动将服务对象的资源调动起来。同时在遇到我们自己不能决定的事情时能够跟指导老师及时的沟通,并从老师那得到一些建议,再结合机构的具体运作情况和限制完成具体的服务介入。最后对于这次实习,我觉得各组之间的互动还是不够,应该是由各组成员之间就遇到的困难和经验做更多的交流,而且老师可以在督导中及时指出各组在实习过程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既供大家借鉴,又能增加学生的价值感和满足感。同时还要鼓励更多的同学发言,而不是仅仅让一些比较积极的同学占用比较多的时间,要保证每个想说的同学都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发言,当然这都需要充分的时间。机构督导的存在也给我们的实习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经验,能够很好的尊重机构督导老师,并尝试在限制之中寻找我们的行动空间是在这最大的感触。在这有对下届实习生的一点小建议:要尝试在给予机构督导足够尊重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好他作为督导和中高层工作人员双重身份的这个资源,来配合或者启动自己所要进行的介入服务(王菲菲的案例),往往他们的力量是我们估量不到的。
通过一个月的实习我基本了解了机构的工作职责、管理方式、服务政策和内容,也体验到了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境,通过对个案工作理论、方法和价值理念的运用,不仅使我对专业理论和价值观有了更深的体会和理解,而且还使我深深地感觉到社工理论、方法和技巧在机构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较好的运用所学沟通技巧与机构工作人员建立了很融洽的关系,与工作人员一起工作,我还学会了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使我迈出了进入社会前的第一步。
对于机构还存有一些问题,由于它是03年刚由山东省收容遣送站改制建立的,它现行的服务模式其实还是类似于收容遣送的工作过程仅仅为来求助的人员提供食宿、交通、寻家等临时性救助管理任务,买到票就送回家,而没有一个精神方面的支持。存在的一些局限:没有专业化的服务提供(心理调适、能力建设和社会支持),食宿条件和卫生条件不达标,以及对服务对象的个别化关注不够,对于多元化的需求却只是在提供很有限的、单一的服务。同时我认为机构中过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限制,容易人为的使简单问题复杂化,降低工作的效率,就像对于我来说虽然这种环境我基本能够适应和应对,但仍会感觉自己的有些想法受到限制,不能自由发挥。
这次实习基本上完成了实习之初的计划安排,同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真实的实务情境介入更好的理解社工的服务理念和价值观,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成长和专业成长。经过一个月的实习,虽然我还是不能确定自己以后是否能走上社工这条路,但至少我能更好的用社工的知识去面对和处理自己的生活,因为,社工更多的是一种态度和理解人的视角而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通过本次实习,我发现自己在理论的运用上有很多欠缺,有时意识到自己的想法用理论分析会更有说服力,但就是想不到用什么理论来补充,所以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我将不断深入学习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填补我这项不足。
由于在中国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基本处境与西方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实践的处境不同,我们更多的需要在服务对象日常生活场景中提供简洁有效的专业服务,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组织安排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让社工即能扎根于中国本土又能跟国际接轨。只有当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原则转变为具体的社会工作服务介入的方法、技巧时才能真正服务于社会。当然,我们要做到在服务对象的日常生活场景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调动服务对象及周围他人的资源以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实现真正的人文关怀,还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和实务介入。
以上就是我在本次实习结束后的总结和反思,希望在督导老师的启发下能够得到更多的收获。 点击进入下载-救助站实习总报告.doc
: S/ Z2 c6 K1 {! a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15 00:12 , Processed in 0.044487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