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中一个特殊群体正在形成———她们忍受着与丈夫长年两地分居的孤寂,守着家中的一亩三分地,赡养老人,照顾孩子,一肩挑起全家的重担,她们被称为“留守妇女”。$ j' P, a! T! u0 p$ ` O# v
甘肃省平凉市妇联提供的一组调查数据显示,该市农村妇女63万人,已婚妇女45万人,其中留守妇女10万人,占农村已婚人数的22%。据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年龄结构来看,留守妇女大多是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丈夫外出打工1年以上的占41.9%。她们由于丈夫在家庭生产生活中缺位,面临多重生存发展困境,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7 b- N( y6 y5 r4 j) M7 A2 _' E- F. |4 _
5 z5 u8 f L5 G2 D3 [8 F+ B# _; Z( `
难题一:家庭收入低,致富能力弱
8 E+ F: ^, c. Y' m2 ^
p, H) q- r% y i1 m4 D5 u! _6 o7 p# k, h: G9 d7 k
农村留守妇女的收入较低。平凉市妇联的调查数据显示,88%的留守妇女以从事种养殖业为主,依靠科技致富的比例偏低,部分留守妇女家里有病人或有一两个孩子上学,高额的医疗费用和学习开支使家庭经济负担沉重。5 e! z" @- z0 P. S1 _6 Y
外出务工的丈夫也大多没有什么专业技术,仅靠体力劳动赚取薪水。调查显示,有55%的留守妇女害怕家庭收入因丈夫停工而没有保障。大多数表示家里没有余钱,家庭经济状况差是导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而留守在家的妇女也难有作为。究其原因“三缺”是共性问题。一是缺资金。有80%的妇女表示有心扩大家庭种养殖经营范围,提高科学种养殖的投入成本,但她们没有担保,贷款困难,缺乏创业的启动资金。二是缺技术。因为文化素质偏低又缺乏专业培训,没有一技之长,有77%的妇女表示因为自己不懂技术,除了种地没有其他专长和本领,外出务工和在家一样要干繁重的体力劳动,即使走出家门也找不到立足之地。三是缺信息。70%的妇女感到缺乏科学种养殖、市场营销方面的信息,经营无方、致富无门。这些妇女并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受到种种条件限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拳脚。大部分留守妇女希望得到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帮助,不依附丈夫,自己创业,施展自己的才华。
* Q- Q+ }8 H( R( d
! ~* d: t8 T2 b, S0 V7 ~ I! x: o( H% ~
难题二:受教育程度低,教育孩子力不从心. P9 U( @4 ]3 s5 \7 @: R
4 C5 u" o+ ]6 F
) u* ?" |2 _) U 调查显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留守妇女占留守妇女总数的57%,初中占36%,高中以上的仅占7%。2 M0 e% N- C- Z9 H( Y9 c
孩子的教育成了她们心中的痛。“丈夫不在家,地里、家里的活儿苦点累点无所谓,自己慢慢做还可以扛得下来,但孩子的学习真让我没办法。”这是一位留守妇女说的真心话。调查显示,80%的留守妇女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就是拿钱给他(她)们上学,只要他们在学校听老师的话,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行”。有近50%的留守妇女几乎从未同子女谈过理想与抱负,有近65%的留守妇女不知道平时孩子在想什么、盼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主要表现在吃饭穿衣上。
, p$ C5 T8 m2 t$ m 由于文化程度低,在子女上学和教育问题上不能给予太多指导,加之承担着田间劳动和家务劳动,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暇教育子女。闲暇之时,由于乡(镇)村、城镇社区文化匮乏,妇女们多以拉家常、看电视、逛街、跟集等方式消遣,有些妇女常常因为空虚而从事赌博、迷信等活动。娱乐生活单调,精神生活贫乏。在留守妇女家庭中,由于疲于养家奔波,对子女全面教育和培养意识不强,大多数孩子学习成绩一般。
8 x0 _& K" F: K4 w2 w# V. d3 m
% c- p( k9 X$ J$ S6 L3 @8 j5 L5 I- m* \7 J- ^
难题三:家庭劳动强度高,应付生产生活挫折困难9 L: B. n2 g# a: Q: z# ^
( E1 D7 o x j7 h0 X
, F k" U: z6 R/ S7 R
被调查的家庭中,50%的留守妇女认为当前面临的第一大问题是劳动强度大,几乎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都压在了她们的肩上。
" C3 N, t D2 O5 G+ t# `8 S. j5 k 当被问及留守在家主要做哪些劳动时,90%的“留守妇女”回答是种地,而感觉到体力上最不能承受的也是种地和挑抬活。除此之外,“留守妇女”还得从事很多家务活,如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和孩子等。丈夫常年在外,留守妇女既要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又要料理家务,农忙季节,更是身心疲惫。身体不好的留守妇女,遇到的困难则更大。+ p5 X4 ?% S. ^- W) m6 E8 g: p+ D
“平时左邻右舍有个什么事,娘子军一齐上阵也还能应付。但遇到村里有老人去世,抬棺材的人都很难找。”村民们感叹。
* b7 B; k4 ]" ^" F& k/ D 对于留守妇女家庭,他们的子女从小就担当起了“小主人”的角色,遇到做饭没面、烤火没炭、停电停水等困难的时候,要站出来独当一面,解决家里的生活问题。( ]1 G$ F7 G, x# M" \
( \ g: n7 T; k* W
- {5 h+ t# n9 y; I1 G) `
难题四:缺少安全感,防范能力减弱
3 k) u6 g7 k2 S% N1 ~& B- N- U
# w1 k1 v# l% i& m
& Y7 [" V6 X: G, I 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家庭中通常只剩下老人、留守妇女和娃娃。这样的家庭结构使得家庭的安全防范能力大大减弱,带来了农村治安防范力量的减弱,使农村社会治安隐患增加。$ d% p7 D+ E7 r+ u( E
一方面,一些紧急事件使她们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另一方面,由于丈夫外出,在遇到邻里纠纷、农业生产或土地纠纷时,她们更容易成为被人欺负的对象。此外,留守妇女家庭财产成为作案分子的目标,也存在性骚扰的危险,甚至成为异性侵犯的对象。: ~, F( d, P/ q
黄寨乡的一名留守妇女说:家中的电视高频头让人给偷走了,还经常设计圈套,故意剪断电线后因村里没人会修电路,只好又上门寻求其帮助,借助这一机会他们进行骚扰甚至威胁;儿子还在上小学,晚上吓得不敢睡觉,总害怕坏人来…….这些因素造成了留守妇女的安全感非常低。8 f/ n! F9 U8 F! X( ]9 W
. e! e- ]4 y. ]# @4 e o7 g
) z& [7 V/ t- j/ w6 {难题五:卫生保健意识弱,健康状况差
3 N& x/ K) P7 K3 G
g- i: u6 }! S
8 M' W# D. ?# m- G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神煎熬,对留守妇女来说是另一个更为可怕的健康杀手。泾川县妇幼保健站历时4个月,对党原、王村、红河等9个乡镇82个村3082名农村妇女进行系统的妇科病体检,检查出各种异常或患有疾病的妇女2348例,患病率高达76.3%。# R" d- x$ R& C# x
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村妇女没有生殖健康意识,很少洗澡。一个主要原因是生活困难,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女性用品在家庭开支中根本就没有列入预算。
8 _) x1 k. F+ v6 l) C “我从来就没给自己买过什么女性用品,就连洗头发都是用洗衣粉……从未给自己买过什么卫生巾……”这是一名不愿意说出自己姓名的“留守妇女”留给我们的心酸话语。由于没用干净卫生的女性用品,她们中有部分人得了较为严重的妇科病,再加上她们不能承受的医疗费用,疾病一拖再拖,以至成为困扰她们身心健康的顽疾。与此同时,在饮食方面,也不讲究合理搭配,以解决温饱为原则,从不想方设法调剂改善生活,只有在过年过节,或者家人团聚的时候,才买点肉食、新鲜果蔬,改善一下伙食。这一习惯,导致她们营养不良,抵御病毒侵害的能力下降,给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损害。
" y' ?. b n* j6 V! j+ j }
3 }# q) F/ x( Z" u% w
8 G M) B8 { V0 q难题六:精神压力大,孤寂感较强# G. p, K8 E+ Q! {# h4 O6 F2 D' S6 o. K- u
7 g. Z1 \. h% H3 p4 G2 n9 m
+ Q5 w: ~9 R. |, d* [' s1 E
一是情感沟通少。据统计,有68%的留守妇女,其丈夫每年外出务工时间为9至12个月,77%的丈夫务工地点在外省(市),71%的丈夫每年只回家一次,21%的丈夫外出务工时间超过2年。/ q D2 N; m8 w" M0 w& C
丈夫外出后,主要通过电话进行联系,即使与家里联系,关心的多为孩子和生产生活问题,多半从不主动问及家庭事务,更不会主动与妻子交流情感。因此电话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夫妻分离的距离感,远远不能满足留守妇女和丈夫的情感需求。除此之外,大多数留守妇女因交通、费用和务工地的居住问题从未去看望过在外务工的丈夫。) n8 ~# ~1 Q7 X$ Y8 `8 ?* d
华亭县妇联的调查显示,30%的农村留守妇女担心夫妻间失去联系,24%的担心丈夫在外的安全问题,另外90%的农村留守妇女从没去过丈夫打工的地方,8%的留守妇女丈夫半年内回家一次,52%的留守妇女丈夫1年内回家一次,32%的一年多至两年回家一次,8%的两年才回一次家。 t: R; @+ \+ e9 T$ D% ^
她们认为最困难的是“分居两地,不能相互照应”,其次是“独自承担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大”。留守妇女的“孤独”情绪最为显著,63%的留守妇女经常感到孤独,这种“孤独”的感觉中不仅包含着留守自身的苦楚情绪,而且体现了留守妇女独自承担的家庭责任和压力。% ?3 ^9 k) ~/ m/ I2 V
家里冷冷清清,外面却是花花世界,爱人在外干活能不能经受诱惑,万一抛妻弃子,自己什么都没有了。丈夫外出时家里没有主心骨遇到问题和困难也无人商量,只能独自解决。这就是所调查“留守妇女”中近30%“留守妇女”的共同难言之隐。柏树乡闫湾村五社有个留守妇女,在家带着两个儿子读书,丈夫在先后银川、西安等地打工,开始每年还寄几千元钱回来,后来钱给得少了,联系则更少,逢年过节回家看望一下父母。6年后,丈夫回来了,可是带回的是一个女人和一张要求离婚的协议书。村干部、亲朋好友多次上门调解也没有效果。最终,这桩名存实亡的婚姻在留守妇女不断妥协、承受不住各种压力的情况下被逼无奈而结束。这名留守妇女感叹:其实在家再苦再累没有什么,丈夫的变心是对她最大的打击。调查中发现因丈夫长年外出打工,留守妇女中一些人遭遇了婚姻“红灯”。这也是近年来“打工婚姻”离婚案呈上升趋势的一个原因。! z) H9 E% d& r9 A5 d
: R& \$ C+ O* I
0 O5 I8 e+ W" Z1 M# t9 M) P% R) D解决途径:
( `( S* F; S7 y; J+ ~拟建“留守妇女阳光家园”
! B$ g. K. @; O! A5 \( o- w- X* n9 Z
" p2 R6 s: w2 F% E1 I+ ]
由于大部分留守妇女留在家中的主要原因是现实生活需要她们留守家中照顾老人、抚育子女、照料庄稼,家庭不支持其外出打工或者自身不能够外出打工,这使得她们处于既向往外出打工又自我回避的矛盾心态。
% a4 m* `8 J9 x8 A& \; n 农村“留守妇女”问题已引起社会的关注。甘肃省妇联日前启动“留守妇女阳光关爱工程”,决定在明年4月份之前,在全省建设30个农村“留守妇女阳光家园”,以此为载体,从留守妇女的实际需求出发,开通绿色渠道,留守妇女通过网络定期与外出务工的丈夫视频聊天,切实解决留守妇女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G; K4 {( D- @$ |
市妇联的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市妇联已于今年5月份安排县区妇联对农村留守妇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并按照省妇联的要求,启动“留守妇女阳光关爱工程”,在全市建设4个农村“留守妇女阳光家园”。她说,根据大量的调查和前期工作状况,他们在崇信、泾川、灵台及庄浪县各选取了一个村准备先行试点,目前项目材料已上报省妇联申批。. |1 c2 @! a" u0 T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的一些基层组织已经为建立“留守妇女阳光家园”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崇信县锦屏镇枣林村为留守妇女建立了80平方米的读书室和活动室各1间,成立了由村支书任组长,村主任、大学生村官任副组长,妇代会主任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协调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组建了党员结对帮扶留守妇女活动,制定了留守妇女管理制度,保证了留守妇女的安全、健康和生活。并成立了妇女法律援助工作站,由大学生村官(兰大法律专业)为全村妇女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村妇女主任积极组织引导留守妇女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定期开展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指导,使她们能够端正思想态度,正确认识生活。
! a( u6 Q1 Z2 h; ~; O) F! k2 D% F 另外,积极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丰富她们单调乏味的生活。一是利用“三八”、“母亲节”等妇女的节日,组织留守妇女开展刺绣、手工编织竞赛活动,提高她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二是村“两委”班子与“留守妇女”组建“快乐之家”帮扶活动,采取集中培训、专业人员授课的形式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组织“留守妇女”外出参观学习了兰州市榆中县的蔬菜种植经验,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了“留守妇女”的文化素养,拓宽了眼界。三是村妇联、工会等部门,组织留守妇女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结对,并经常性开展书画比赛、篮球赛、读书念报、手工比赛、交流谈心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让更多的单位参与到关爱“留守妇女阳光家园”建设活动中来。
* p1 j# l/ e5 a 泾川县飞云乡为了便于留守妇女学习交流,互帮互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乡村两级在毛家村中心广场为她们建成了宽敞明亮的文化活动室45平方米,中心文化广场790平方米,建成农家书屋45平方米,储藏各类实用书籍5000余册,购买计算机1台,并全部接入互联网,目前所有设备均投入使用,乡文化站正在建设当中,已初步具备了“留守妇女阳光家园”建设项目的硬件条件。 平凉日报记者 李肖枚
' r5 x' C$ Y8 E/ j& m0 W: {3 l( J9 N& y- T- {2 ]8 C3 h
该贴已经同步到 草根渡的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