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一名普通社工致信东莞日报建言社会建设
: I) y( U. Z; ~
7 d: W0 |7 G+ @2 v6 k( i* s
2011年07月19日 01:47 来源:东莞时间网-东莞日报
5 o3 F/ l1 Z8 X; y3 u + @5 n6 i$ q. T9 ~! |8 c. @
东莞时间网讯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届九次全会专题研究部署社会建设,并将出台《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全会和《决定》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举措,对东莞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在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的主题报告中强调指出:“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声”。
7 D; b3 \/ }1 \) \( K3 A
0 Y7 {, v- S$ E' b7 M/ ^6 _ x! @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调动广大基层党员、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热情,充分汇聚广大群众的智慧,更多地倾听来自基层的“沉没的声音”,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大型策划《民间策论》,为倾听群众声音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为群众建言献策提供一个对话平台,为我市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营造良好氛围。请将您对社会建设的深度思考和诤诤建议来电来信告诉我们,共同分享智慧盛宴,共同策论社会建设。
7 x6 X: }8 D8 m5 s' t, ^* ~, p3 L& [
本报讯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学会群众语言、读懂群众表情、了解群众心声”;更多倾听基层“沉没的声音”……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对加强社会建设的一系列精辟论断和阐述,在东莞社工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位名叫池文华的普通社会工作者,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拿起笔给本报写了一封充满感情与理性的“建言书”,建议传递来自基层一线的“呼声”。
3 n" S; X8 U8 q& T3 M
% S! S( ^4 [! S3 t0 a. }6 g ], m, c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池文华说,一向善待媒体的东莞,在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探索多种方式去倾听“沉没的声音”有条件、有基础。
3 k/ {4 }2 E2 D
) e' F+ V: z# h* C: `
一社工致信本报建言社会建设
4 c2 D$ M6 B( y
$ d0 v _ P4 ?- ]6 @ 7月12日上午,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召开第二次全体会议,省委书记汪洋做了《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 为建设幸福广东作出新贡献》的主题报告,会议还提出了社会组织发展的美好愿景:广东将拓宽外来务工人员诉求渠道,放权鼓励壮大民间社会组织。
( z8 o' r( g: n
1 q2 w, s- z, X$ H4 e
看了本报及媒体报道了社会组织更为细化的目标——“5年后,也就是‘十二五’末,广东要实现每万人有5个以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工作的人数包括专业社工、志愿者、义工等要达到常住人口的10%以上。届时,按照广东的人口基数,这一数字就要达到上千万人”,一位名叫池文华的社会工作者兴奋得难以入眠。
~5 X- v* Q2 H9 \ L
7 h8 x2 g0 G# r8 t+ E
“这不就是我想要说的话么?汪洋书记讲的就是我们一直正在做的,也是我不断跟人家解释的事。现在通过省委省政府报告的方式决定下来,我觉得自己理直气壮了,名正言顺了,我们广大的社会工作者在未来必将大有可为。”
- T" o7 ]& I' o4 f$ V7 I; a7 ]
( l1 o S, b5 q4 h" r- K
而在此之前,身为东城街道一名普通社工的池文华在工作中则需要不断解释他的身份。“我记得初做社工拜访老人时,经常以为我们是搞传销、推销保险的而遭到拒绝。我们几乎每一个社工都遭遇过无数次上述类似情形,因为社会的不了解,我总要为了自己的身份而解释好长时间。”池文华说。
. b. { R* _ D. b: h: Q
- ~# ^4 b2 x# |8 Y0 p1 D8 w5 i
池文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连夜致信本报,详细陈述了自己几年来做社工的所思、所想、所愿,还对东莞社会建设提出了真知灼见。
" S7 o! k& V) ^: C: F5 J- ?
0 {! Z* @; c+ h% Q/ b+ O7 c# ~
“社会组织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3 c F4 V+ ]0 q% a
# [4 j% G' F% S8 @* l- c- f 池文华是一位有着6年工作经验的社会工作者,此前曾在广西柳州、深圳等地做过社工,是中国第一代社工。
/ }2 _- ~, J3 t3 i1 Y; B+ r; }* A4 B& `7 l
2010年3月,池文华踌躇满志,从深圳来到东莞:“当时深圳的社工工作面临着转型,而东莞这边则刚起步不久,我觉得来到这个新的地方,把社工工作的火花带到这里来,希望能星火燎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
# q, ]7 y( D' c) s: E$ i6 r' k1 P. J! `# f2 q& `: t) f' K2 X
池文华在长期从事社工工作中,开始研究起我市社会建设的情况。他观察到,东莞登记在册的各类社会组织1786个,从业人员总数35557人,会员人数约32万人,他们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服务群众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东莞作为广东省第三大人口城市和重要的经济城市,仍面临着资金薄弱、人才匮乏的困难,社会建设任重道远。
/ t% G( r7 _* c7 T1 `
8 Y, ~( V. \. _6 Y/ C1 Z' }9 V
“例如新莞人融入社会的问题,仅靠政府的力量解决是非常吃力的。而社会组织是润滑剂,能够弥补社会各层级、群体的断裂,将许多尖锐的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如此一来,社会便和谐了。”池文华说。
: h/ ^, Z! w2 P
r$ s, F2 o2 T# a/ x7 ?- o 他特别希望,东莞能在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加强社会组织建设以及鼓励媒体倾听“沉没的声音”等方面先行一步。
0 c: D* Z. C/ P- S' X7 h
# \: ], r$ @+ C6 ?" | 建议多倾听基层“沉没的声音”
+ X: C+ T: v( k; U
8 K% i% Z7 O, @1 _9 K- y5 n
在长期的社会工作中,池文华发现,有些人的声音是“沉没”的,“比如外来工,他们在说什么、想什么,很少有人去注意倾听。还有我们这些行业从业者,我们大量跟社会底层接触,有很多意见和建议给政府参考,但苦于没人来听,声音就像石沉大海一去不回。”
, L+ `+ c" ~) R+ W+ i- y- t- `7 n* p% n! L+ S
而汪洋的一番话给了他很大的鼓励。汪洋在报告中要求:“要高度重视基层群众话语权,更多地倾听来自基层的‘沉没的声音’。”池文华觉得,“简直说到心坎上了。”
: G) R/ W6 O- k/ z
. v" o' d& a9 V1 n h" h “要建立对话机制,无论是基层和上层,还是新莞人和本地人。”池文华说。为此,他建议,政府应该广泛搭建平台,倾听民意应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内容。同时他也坚信,一向善待媒体的东莞,在社会建设的新形势下,探索多种方式去倾听“沉没的声音”有条件、有基础。
+ y+ B8 \$ e0 F! M' U
) e* C$ E+ l/ H# R! a; ?1 B8 d
“为什么政府要倾听这个声音?社会发展到这个程度,这个问题越来越重要。政府有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传统,这是一个根基,畅通的对话机制能够将这个根基打牢。同样一件事情,大众去参与,政府来参与,随着讨论一个更优的方案呈现出来,这个社会不就和谐了吗?”池文华动情地说道。
. P$ E- r8 r& P
( k G' _9 _- T5 c. c ?# H 征集令
( B% [3 D. Q. w8 _1 K
& a/ h9 ?; p9 G( v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人类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社会建设与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幸福息息相关。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破解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民间策论》大型策划,如果您对社会建设有什么建议或意见,请来信来电。电话:0769-22111000;邮箱:
dgrb2010@sina.cn;您还可以登录东莞时间网(
www.timedg.com)进入策划专页提出建议、发表意见。
# e8 x. U( l" e7 K h
7 X1 |* v( {$ F" f$ v
■明日话题
+ u c% h) ?8 ?9 ^$ b; z& M/ w
0 T5 i' X/ U8 w, |) v% N% L* D
“官意”与“民意”沟通机制怎么建?
# ?3 K1 o5 R5 {. m& `) h$ Z9 |1 q8 P! X/ S; F
全会精神:要积极推动政府和公众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善治,一方面,政府要广泛听取和采纳民意,做到科学决策,特别是要重视协调好“官意”和“民意”,使两者一致起来,避免用“官意”代替“民意”,造成政府花了钱办了事还得不到群众认可、买不到一个“好”的情况;另一方面,在大力鼓励人大、政协、媒体、公众监督政府的同时,也要积极倡导理性监督。要高度重视基层群众话语权,更多地倾听来自基层的“沉没的声音”,而不能把民主变成政治精英、商业精英、学术精英、网络精英等少数精英的事情。要不断提高公众的民主素养,在循序渐进中推进民主。
' G* a8 V" @, y( f& Z
6 V7 o8 x* R3 v p
民间策论:如何协调好“官意”和“民意”?怎么样建立起政府决策时采纳民意的沟通机制?如何利用新的信息手段实现良性互动?
3 k, M0 T e( Z" e4 M
" d$ B7 n1 Z) V& _+ a& _6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