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984|回复: 0

剖析高校毕业生求职心理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0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大学的陆续开学,用人单位面向高校的招聘活动也将逐渐频繁。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几位高校和教育研究机构的心理专家,请他们对毕业生在求职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现象给予剖析,希望他们的看法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 I0 F& _: A6 E4 x7 Q5 X9 H

3 E. K- U9 L4 W# V  u  v3 L% I) c不要只活在别人的眼光里   
) R% X; @0 p. d2 Z# ]7 v% x个案一:家在福建农村面临就业的小赵是福建一所重点大学的研究生,他告诉记者:以他的专业方向,去教育研究机构最为对口。可是,这样的单位前两年就接近饱和;到中学教书,又竞争不过专业对口的研究生;若去竞聘公务员或高校学生辅导员,都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成功概率非常低。实在不行,只有找个小公司打工。但总的原则是:不离开省城!记者问小赵:“以你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学历和研究方向,如果肯到县一中当教师,肯定受器重。几年下来完全可能成为当地的教学骨干,无论经济待遇还是社会地位都不低,为什么不考虑这条路呢?”小赵说:“当年我考上研究生,家里请了全村人吃饭,全村人送我到村口。现在又回去,不光自己,全家的面子都过不去。” " e& w1 h$ g# ~' V/ o1 K+ d

8 {3 K' C2 a. ^7 N  郑晓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小赵和有类似问题的同学,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评价,就是“缺乏自我认同”。一个人成年后就应该有能力回答“我是谁?”即对自己的成长历史、个性特点、人际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有些国家的孩子在知识学习方面不如我们,但明显比我们的孩子成熟得早,就是因为自我认知比较早。因为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上什么学,选什么课?高中毕业后升学还是工作,主要靠自己的选择;这样的教育持续到十七八岁,对自己的优势、劣势、兴趣所在自然会比较清楚。而我们的孩子这类问题几乎都由家长或老师决定,教学内容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孩子选择的机会非常少。很多学生临到毕业找工作了,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做什么。他们习惯于别人说什么好,就是什么好;家长认为怎么好,就怎么好。村里老百姓认为只要在省城就好,无可厚非;但你是读过研究生、见过大世面的人,结果在这个问题上的认知水平、价值判断能力和村里人完全一样,这不是很可悲吗?
- i8 q4 Q9 ~5 o9 o! q' |8 L- x
6 k; }9 {) b( U  宋京晶(中国农业大学心理教育中心副主任):一般来讲,被“管”大的孩子,都是别人说自己好,自己才会觉得好,自我价值感很低。“小赵”们应该认真想一想自己适合做什么,自己的实力和资源在哪方面?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方面?不要只想满足别人的评价,只活在别人的眼光里;要想想自己的人生怎样过才更有价值。别人的看法可以参考,但不要盲从。 ) [0 ]4 V* K# K  ?  R3 r
5 V5 f" d. K! b, {* L3 r
  李庆安(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学认为,错误的信念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小赵信念的错误在于他认为如果回去教书一切就到此为止了。而人生并不是静态的。1986年和我一起从云南民族大学毕业的同学大部分回到了县里,20年后,他们有的做了校长,有的做了县委书记、县长、副州长,都是当地的顶梁柱。如果小赵还想做学问,教过几年书后,既有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底子,又有教育实践经验,可以再考博士。只要努力,这些路都是可行的,就业不必一步到位。当然,如果你不具备奋斗精神和能力,那么即使留在省城的小公司打工,将来也未必会有像样的出路。
- P1 y9 S* ?* |2 l( D; Z4 \8 `& s6 t& }* h7 g$ P, D9 l: g
承认标准多样性,就不会钻牛角尖
1 K# G# A4 C3 _" ~  个案二:刘星在就业面试的考场上突然右下腹疼痛难忍,手脚出冷汗,状似阑尾炎。然而经医院确诊,刘星得的是“精神性阑尾炎”,是精神处于高度紧张或情绪不良造成的。精神性阑尾炎的疼痛不是炎症性疼痛,而是激惹性疼痛。记者了解到,刘星之所以面试如此紧张,是因为两个星期以来,一同参加面试的同学陆续签约,而他认为自己在学校表现比他们好,却屡战屡败,因此十分焦虑。 ' c: t. H; U" g( [% l

' v' T( }' W4 r7 E1 p+ x0 Z. F, W6 `  郑晓齐:紧张导致生理上出现病变的表现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当精神上的痛苦承受不了时,身体就会调动起生理机制向其他地方转移痛苦,以暂时缓解精神方面的压力。但是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找到精神痛苦的根源。
& i( p  ^# s$ Z, h0 B! e
) a) {* o* q) p. q* n  y  如果大家都没签约,刘星就不会有那么大压力,让刘星受不了的是不如自己的同学都签了,自己签不上。需要指出的是,刘星的评价标准是学校的,学校的好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力一般会比较强,但有些用人部门所需要的能力、性格、气质、特长,有时是学校评价标准不一定能反映出来的。你非要认为学校认为我好,我就业就一定比别人好,就会想不开;承认标准的多样性,就会从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解脱。
( J2 c. ]0 U6 y
) Z3 F* b' d2 |$ V. W& ]$ c) n) Y  李庆安:极度焦虑是片面比较造成的。其实是否签约除了自身的条件,还有机缘等多种因素,所以不必太钻牛角尖。你的条件或许不符合这几个单位的需要,但未必不被其他单位看好;前面99次被拒绝,不等于第100次就一定也被拒绝。当然要认真总结经验,把求职的过程当成向社会学习的过程,心态就平和了。有时前面的挫折,还会孕育着重要的转机。当年我高考发挥不理想,平时和我水平相当的几个同学都直接考上了本科,而我只上了少数民族学生大学预科班。但就是在预科班里,英语老师发现了我学习外语的才能,上本科时,我得以从数学系转到外语系。这个转变,对我后来考研、读博、留校后多次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广泛阅读英文著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9 Y# F' H6 N3 O5 O# d

) X* l2 D2 R/ I以平常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1 @2 T/ [  k  B5 o2 |2 y  个案三:博士生李毅从小一路“重点”上到硕博连读,却突然发现自己已到了走头无路的境地!原来他越来越感到对自己的研究方向毫无兴趣,而且难度越来越高,几乎无法胜任。想去问导师,又怕问多了会引起导师对自己能力的怀疑,这样的日子可怎么熬?更令他担心的是,自己这种状态将来如何就业?来心理咨询中心之前,严重的焦虑使他已两个星期夜不成眠。 - P! C0 x4 \5 D' Y

0 l+ E" K8 h. Z7 \/ X, O, d  郑晓齐:在中国,从小优秀的孩子一般都比较听话,可到了博士阶段光听话就不行了。硕士论文不要求有创新,但博士论文一定要有创新。如果是勉强考上的,导师会多帮几把,而硕博连读的学生学业成绩都是最优秀的,导师会认为对他不用多管。 2 M5 h4 p( k2 N& k5 y5 h. _; Y6 Z
* J& C4 d' M: w! q% j* [
  首先要让他把自己的苦恼说出来,“说出来”,最简捷的办法就是去找心理咨询师倾诉。李毅能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冲破了一个重大的心理防线:我不那么优秀!李毅还可以去参加一些学术圈以外的社团,或到网上去和不了解自己背景的网友交流,在没有“优秀”光圈的环境中习惯于让别人把自己当平常人看待,让自己回归真实,放松身心,然后争取导师的理解,承认自己的不足,承认自己需要帮助,请导师不要对自己期望值太高。只有回归真实,才会使自己解除压力。至于到了这个学段还能否转专业,那要认真评估需要承受的代价。读博期间补上这一课,对李毅将来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5 B/ @+ p/ s) {6 `% v4 E# \

0 _/ q0 |% s$ A  李庆安:作为博士生不仅仅要在认知技能方面达到博士生的水平,社会沟通技能、自我情绪管理技能也必须要求自己达到较高的水平。否则将来求职、就业都会有问题。 ( u# ]3 e$ B8 v9 F

) u1 n5 \) K0 d- B. ?  宋京晶:李毅的状态在求职毕业生中是有代表性的:学习尖子、学生干部、各种奖励的获得者……别人都认为他不会有问题,不该有问题:“他郁闷?我们还活不活了!”于是他自己也认为“我不能有问题,我怎么可以有问题?”一旦真的有了问题怎么办?装!装没事;自己扛,真是活得累,输不起!实在扛不下去,有些人就会崩溃——所以有些学生往往要么不出事,要么出大事。我们对他们的劝告是:别把自己当圣人,要承认我和别人一样,有问题很正常,要学会用平常心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然后实事求是地想一想,自己有多少资源,能不能承载自己的理想?尽最大的努力做自己能做的,也平静地接受自己力所不能及的现实。 : Q1 w; w# A  m
. u( q. ?4 |  @, }6 K; A; b
  李庆安:这类同学的问题往往出在头脑中有一个“我必须”的概念:既然我是优等生,既然我是学生干部,我就必须处处比别人强、比别人懂,别人有苦闷、困惑,我不可以也这样……心理治疗中有一种技术:问他们“你那个‘必须’有什么根据?哪条校规或其他章程规定学生干部‘必须’像神一样不能有问题?不能向别人倾诉、求教?”如果没根据,你那个观念就不能成立,就要本着“直面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的态度面对自己、面对现实。 - U1 |3 u+ T4 m' }* F3 ~

* P' K! V, Q8 P) M# `0 v弱势是相对的,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目标 7 c* O- }+ j! Y/ L; d3 e$ j4 y
  个案四:记者了解到,在学生中,求职者被戏分为四等:一等是北京户口的男生,二等是外地户口的男生,三等是北京户口的女生,四等是外地户口的女生。女生、有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不佳等问题的毕业生构成了学校就业中的弱势群体。 * @+ q: A; A+ @* ]5 F$ T

4 d- G# k7 i( z  郑晓齐:面对这些不利因素,首先要分析一下,哪些是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的,哪些还有努力的空间。面对没有能力改变的,就要调整自己就业策略;对可以努力的,就要制定详细的思路。只要处理得当,坏事可以变好事。比如家庭经济困难,选择职业就不能像条件好的同学那么从容。但也会因此使你不会因过于挑拣而丧失不该丧失的机会。同时家庭困难却能够成才,也容易给人留下能吃苦,勤奋的印象。再如成绩不理想,其实多数用人单位都清楚,在校学习好的不一定都聪明,成绩不理想的也不一定能力都差。老老实实承认自己的不足,确实需要成绩好的单位可能不会要你,但有的单位可能会因为你的诚实,或其他方面的能力而对你另眼相看。 - ^& o5 ?8 k  T/ }8 Y% f
; Q, X% I1 F5 V$ O# E* _
  李庆安:弱势是相对的,换了时间地点就有可能表现出强势的一面;一个人不可能都是弱势,要发现自己的强势,自信地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自己强势的一面,或者根据自己的智力类型,换一个思路,在创业中一试身手。20多岁的人,前面的路还很长,因此有可能去进行多种尝试,丰富自己人生的经历阅历。还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是因为自己在大学期间不够努力,造成如今就业困难,那就要勇于对自己过去的错误承担后果,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接受教训。
$ l" ]6 I2 j9 Z3 Y7 f2 Z" _9 P7 m6 C3 K2 F1 U7 t
  宋京晶:面对困难,需要坚强,但简单地要求“坚强”是不够的,要心平气和地接纳自己,不怨天尤人,更要理性分析自己的条件,选择适当的目标。(文中毕业生姓名均为化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李越老师直播间|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5-7-24 07:52 , Processed in 0.040849 second(s), 9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