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社工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4891|回复: 0

[理论模式] 小组工作四大基础理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4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1——镜中自我理论
5 }! u# Z+ A! p理论产生背景:( Q3 u  N. ~3 D" c" e) b
    该理论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W.詹姆斯和G.H.米德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号互动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社会学家H.G.布鲁默,1937年,他用这一术语指称美国许多学者诸如C.H.库利、米德、J.杜威、W.I.托马斯、W.詹姆斯、R.E.帕克、F.W.兹纳尼茨基等人的著作中所隐含的“社会心理状态”。西方学术界曾有人把符号互动分为两派,一是以布鲁默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一是以M.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1930~1950年间出版的一系列布鲁默及其同事、学生们的著作中确定了该理论的主要观点。5 `! ]$ Z( z$ F5 b
    从哲学上看,符号互动论与美国的实用主义、德国和法国的现象学联系最为密切,与逻辑实证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文化决定论、生物决定论、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理论以及均衡理论的各种形式相对立,而与心理分析理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角色理论、戏剧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心理学、哲学,具有某些相容性。) Z% A* @. z: X4 [, d1 Y- p1 o
    代表人物:库利
: C, r2 ]8 H; C3 a
    查尔斯?霍顿?库利(CharlesHortonCooley,1864—1929)是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因其自我概念,即“镜像自我”而为社会心理学家广为知晓。他与其父性情完全不他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父亲是著名的法官,也是密执安大学法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同,天生羞怯,不爱交际。起先学习工程学,毕业后转而学习经济学。1894年获得经济学和社会学博士学位,并在密执安大学度过期术生涯。1907年获得教授职位,1918年被选为美国社会学会主席,该学会是他在1905年帮助建立的。库利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探讨个人如何社会化,并贯穿于他的三部极具份量的著作——《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1902)、《社会组织》(1909)和《社会过程》(1918)之中。库利的《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既是他潜心钻研撰写的首部重要著作,也是他的整个学术思想的精髓所在。从中我们发现了它对杜威(JohnDewey)的思想影响,对帕克(RobertE.Park)的深刻启迪,对米德(GeorgeHerbertMead)的学术助益;也找到了后来的互动论、戏剧论、符号学和自我传播论、人际传播论思想的直接源头。
' @' @+ G- ?/ h$ J$ f6 b) V4 {3 _    理论内容:
$ W3 Z( c5 M6 m7 Y" M+ v
    (1)人与社会的关系
1 j1 X8 G4 N2 M3 C5 h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社会是一个统一体,在社会这个庞大的互动组织中,它的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这个有机体所有的其他部分。人与社会并不是对立或割裂开的。# R) l4 A, a" {9 |# u# T, ~
    (2)镜中自我
7 H! h; q* I- r! I; q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发应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我们根据镜子里的这些形象是否符合我们的愿望而产生满意或不满意的心情。同样,通过他人这面镜子,也就是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我们看到自己的风度、行为、性格等是否合适,是否需要修正。我们对他人眼中自己形象的想象,对他人关于这一形象评价的想象以及某种某种自我感觉,构成了我们的自我认识。
% N( Q7 v; K6 ^* s5 S4 A6 t    (3)首属小组) G2 T& G9 x1 L2 r$ @* f
    库利首次正式提出并使用了首属小组这个概念,它是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这些小组主要包括家庭、邻里以及儿童游戏伙伴。首属小组是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小组,很多积极的品质和消极的品质都是在首属小组获得并强化的。
! d8 O  o4 a& Q1 E 镜中自我理论对小组的启示* A+ N3 F. @- D4 C7 S
    1、小组是一个微型的社会缩影,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有机体。" R- V+ c( K9 o9 h% v# p
    2、小组工作所提供的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回馈,可以帮助组员在小组中感知他人对自己的反映和评价,建立更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
# d  R: H+ Q; }' {! Q    3、重视首属小组的作用,特别是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以及给个人终生的发展打上的烙印,是很多理论都涉及的观点。在小组工作中,尤其是治疗性的小组,通过探讨个人的首属小组对个人的具体影响,尤其是个人首属小组中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目前的人际关系模式的影响和个人的非适应性行为的来龙去脉,可以帮助成员获得更深入的自我觉察。
3 [6 D1 k; U+ B( ~1 C! {4 S. h5 a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2——交流分析理论
1 [3 r* `: k% Z+ y' p0 u1 |

    代表人物:波恩
# V% |& U5 E, a; _8 ^- J$ `
    1910年/出生于加拿大,父亲和他都是医生。3 m, K+ R' S& T% v! l
    1919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 A. Y1 Y2 w4 L& s. J
    1943年/担任美国军队的神经科医师,开始用团体式的心理治疗法。
3 M; p9 {  ]: W8 n    1947年/在旧金山和Erikson一起从事精神分析的研究。! y7 q' Z- u8 B
    1955年/向旧金山心理分析协会申请会员资格,但被拒绝。于是他向传统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假定挑战,舍弃过去所受的训练。
' V& C! N. R+ ~; e    1961年/第一本有关沟通分析的书《心理治疗中的TA》TransactionAnalysisPsychotherapy。+ ^' `+ T  f' o
    1964年/《人们玩的游戏》GamesPeoplePlay,TA因此书大为畅销而闻名国际;60年代是TA理论的巅峰时期,到1960年代末期,他的理论几乎全部完成。
" [+ M2 i8 p% Q, W) o& _% o    ITAA的由来/50年代早期,柏恩开始在蒙特娄和旧金山定期举办讲习会。在这些讲习会中,TA逐渐发展成形,到1964年,国际沟通分析协会(ITAA)正式在旧金山成立。" W. v1 w7 t9 O4 e2 x, f
    柏恩发展了“生命脚本”的观念,但是他却在早期脚本的阴影下;他接受了生命早期暗示,隐藏爱意也婉谢温情,除非他感到安全否则他无法解放自己,他追随母亲,两人都在六十岁因冠状动脉拴塞去世。
: E3 @( O. M: n8 f2 A9 K    理论内容:' q& \9 A+ I7 G+ m- v0 `( h
    交流分析理论是一种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其三个基本假设为:每一个新生儿都有与生俱来的能力,相信自己和他人都是“好的”;每一个人在童年的早期便决定了自己将如何生活;人们需要得到他人的注意才能生存。
- j! i6 D2 N) M3 ?! e    波恩认为,我们的人格结构存在有三种自我状态:儿童状态、成人状态、父母状态。儿童自我时,是以某个早年经验到的方式来应对眼前;父母自我时,是以曾经经验到的父母的方式应对眼前;成人自我时,以一种经过思考,较理性的方式应对眼前。每个人三种状态的比例不同。' w/ e& [* D2 Y- O; G, T
    波恩总结了三种交流的形态:互补型、交叉型、隐含型。/ V/ y, }5 E& Q, T$ s
    互补型是一种符合正常人际关系的自然状态下的反应,是一种为人们所预期的反应。刺激与反应是平行的,即一方以某种状态发出邀请,另一方做出相同的回应。如父母对父母、儿童对儿童、成人对成人。/ N! y9 a9 W7 c8 T' [6 u. X5 N
    交叉型也叫交错型交流,指当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当对话被打断或交错时,沟通会停止(通常是暂时的),继之而来的是新的或不一样的沟通。  \) V- N3 K5 L# [* |
    隐含型也叫“暧昧型”交流,它通常包括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传达的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信息,及另一个隐藏的、心理层次的信息。这种方式常常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 i6 t! x& F9 h! l' l
    交流理论分析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 D! F" H+ ~/ B7 s+ |$ H    “我不好-你好”型。这是抑郁者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这种态度通常源于幼年,幼时弱小、无助的感觉固着下来,没有随着长大成熟而改变。
7 {# L% y  T) v9 F; u4 H+ u. C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经结束。这种态度的儿童的成人意识便停止发育。长大成人后,持这种态度的人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最终可能在一种极端退缩的状态下了结一生。
* C! e" t# _4 A    “我好-你不好”型。这是怀疑和独断的态度。长期被父母虐待、侮辱的孩子通常会转向这种态度,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他开始反抗。持这种态度的人往往因为孤傲、仇视等原因而十分孤立。& C9 U" D. `% O) a
    “我好-你也好”型。这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认可自己也认可他人。波恩认为前面三种态度常常依赖于情感,容易引发心理不适。这种态度则依赖于思考、信仰以及行动的保证。如果一个人总是被置于能够证明自身的价值以及他人的价值的环境中,就容易形成“我好-你也好”的态度。由于现实生活的重重限制,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形成这种健康的态度。但是,一个充分解放了个人的成人意识的人,接受这种“我好-你也好”态度的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带来新的生活方式。
- U: j8 |/ g. o* _8 e2 \    交流分析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 m0 V* Z6 A* g4 }) M    1、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
- ]3 O2 V# w# b. `2 b$ A' c% H    2、交流分析理论中对个人三种自我状态的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顺畅地与他人沟通。, I: O& R, G5 s* n2 m" i
    3、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生活,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的关系。% P; z# l2 |5 R2 u5 z5 @, a
    4、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觉察,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 _1 O5 L& Y! F" o" P

6 c# q0 q1 i; e小组工作基础理论3——场域理论1 N- R( n" U7 d4 m% }4 L- K
    代表人物:    考夫卡
! a0 `3 x& U( h
    库尔特·考夫卡(Kurt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IntroductiontoGestalt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of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PrincipleofGestalt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格式塔心理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极其难读,史界对此贬褒不一。1941年11月22日,考夫卡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
, W( ?) w" b) H0 ]5 ]+ M    勒温
" V# O- @% Y3 J2 R
    勒温(KurtLewin,1890——1947),著名的完形心理学家,拓朴心理学(或位相心理学)的创始人。由于其团体动力学独树一支的研究,他被誉为“实验社会心理学之父。他的主要著作有:《人格的动力理论》、《拓扑心理学原理》、《对心理学理论的贡献》、《解决社会冲突》、《社会科学中的场论》等。4 K+ S, F1 \/ h/ i# p. \6 {
    勒温生于德国波森省的莫基诺(今属波兰),先后受教于弗赖堡、慕尼黑、柏林等大学。他曾与苛勒、考夫卡同学,1914年在斯图姆夫的指导下在柏林大学获哲学博土学位。后在柏林大学任苛勒领导的心理学研究所助理,1922年任讲师,1926年任教授。1932年赴美任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翌年,因反对纳粹迫害而移居美国,先在康乃尔大学任教两年,后任爱荷华大学儿童福利研究所儿童心理学教授。1945年到麻省理工学院任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和哈佛大学客座教授。8 x/ D) D( H1 o
    勒温的心理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1)柏林时期(1921——1932),着重研究和分析学习和知觉的认知历程、个体动机和情绪的动力学等。此时,他根据大量有关成人与儿童的实验,提出动机理论;(2)爱荷华大学时期(1935——1944),此时他的理论兴趣和研究重点集中在奖惩、冲突和社会影响等人际交往的过程,并对一些团体现象进行研究,如领导、社会气氛、团体标准和价值观念等。其中一项重要成果,就是关于民主和专制条件下的儿童团体的研究;(3)麻省理工学院团体动力学研究中心时期(1945——1947),主要考察技术、经济、法律和政治对团体的社会约束,研究工业组织中的冲突和团体间的偏见与敌对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T, H" Y! {3 R: I7 s  h6 T

    理论内容:
- F- @9 x6 N+ c" G% R. q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 E+ i  t/ F" c6 J8 u( W' U$ ?8 g- I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field)。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1为例。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0 J( k, H0 l. ^& P
    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behaviouralenvironments)两个方面。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2 u  Q( \1 h& ?* L
    那么,该男子的行为发生于何种环境之中呢?考夫卡认为,在他骑马过湖时,地理环境毫无疑问是湖泊,而他的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倘若那个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则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正因为他当时的行为环境是坚硬的平地,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所以,在考夫卡看来,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 V8 Z; [: K" u6 B% L    但是,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例如,一个动物受到某一障碍物的阻挡(地理环境),无法获得置于障碍物后面的食物(行为环境),在这样一种心物场中,自我的张力是明显的。当顿悟使这个场获得重新组织时,也即当动物发现它可以绕过障碍物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问题的解决使动物得到食物,同时清除了这一心物场中的张力。这里,一个重要的内涵在于:动物在产生一个真正的心理问题之前,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情境的所有因素。如果动物不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即没有行为环境,问题就不会存在,因为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如果动物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但它的自我没有这方面的欲望或需求,问题也不会存在,因为同样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以此类推,地理环境也是如此。# b2 F' l% m9 D* H; m9 A
    勒温在界定他的场的概念时援引了爱因斯坦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2]但是勒温的场主要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场。勒温所借用的是物理学场论的观念,也即他自己所说的把场论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勒温在这种观念和方法指导下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建构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 {2 o1 p7 w9 W; w    在勒温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即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前者表明了一种动力观点,后者则突出了整体在动力中的意义。事实上这是两个彼此相互依存的概念,即可分而为二,也可合而为一。因此我们曾提出了勒温的“整体动力观”,它蕴含着整体与动力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体动力观已是勒温场论思想的体现,但它却不是场论的全部,以整体动力观为线索来理解场论,可把动力性和整体性看作是场论的两个基点。从勒温的思想发展上来说,当他开始建构起紧张系统学说时,场论已具雏形。勒温自己就曾说,“用紧张系统这一概念来代表心理需求,已明确含有一种场论的意义”。因为从概念水平上进行分析,紧张指一种系统的状态与其周围诸系统状态的关系,已经体现了场的动力特点。随后,当勒温的生活空间理论成熟的时侯,他的心理学场论也就形成了。生活空间就是人的行为发生的心理场,人与环境被看作是一个共同的动力整体。它包含三层意思: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带壁的领域,最后实现目标。把动力观与整体观结合起来,或把紧张系统与生活空间结合起来,就是勒温心理学场理论的基本形式。" H' @% P6 q" Z6 S# T5 f, _: D4 l0 {6 `
    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去,强调了主体的作用;行为环境和生活空间都是由心理和环境两种因素构成的主-客混合环境。从其强调主体作用的角度看,把社会生活环境描述成富有活力的社会空间,揭示了人类行为的进取性,他们的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们都忽视或否定了客观环境对心理的决定作用,因此,他们的环境论带有随意性。6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他们的理论逐渐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场域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Y9 x2 f- F+ `
      场域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行动均被行动发生的场域所影响,它既包括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的许多因素,且这个场域是此时此地发生的。因此,要通过个人、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的开放和相互影响,以达到增强个人和社会的功能。小组成员之间是互动的,每位成员都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

; n9 n8 W. g2 w( y* y8 x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4——符号互动理论


/ v$ Q- C6 q# m1 K) {9 Y

理论产生背景:
& @) R4 a3 `2 n: L0 [8 L7 e    米德的自我理论深受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詹姆斯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和机能主义心理学、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及当时的社会学思潮的影响。但是,对米德自我理论的创立构成直接影响的是詹姆斯、鲍德温和库利等人的自我理论。
& e. }0 Q$ K; l: \+ i" f+ ~    威廉·詹姆斯(1842-1910)认为,自我是个体意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把自我划分为两部分:一是纯粹自我,即主我,是作为知者的自我,是个体活动的觉察者;一是经验自我,即客我,是作为被知者的自我,是主我所感知的主体活动及身心活动。经验自我分为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物质自我是涉及个体的身体、衣服、家庭、朋友和财产等的意识;社会自我是涉及个人的所属群体、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意识;精神自我是关于个人的兴趣、能力、信仰等内在精神生活的意识。詹姆斯认为社会自我来源于个人对个体的承认,而这一承认又是以个体给他人留下的印象为基础的,每个人都有多个社会自我。关于纯粹自我。则仅可以从个体能认识事物这一事实推知,而不能下实体性的定义。事实上,詹姆斯把“意识自我”当作纯粹自我。
( m- P: {( O7 f; g2 ]" I! Z$ }3 v    詹姆斯·马克·鲍德温(1861-1934)和查尔斯·H·库利(1864-1929)是美国德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他们进一步发展了詹姆斯提出德社会自我这一概念,鲍德温认为自我是一种社会产物,是儿童通过对交往伙伴的模仿而获得的。库利对自我社会性的认识更加深入了一步。他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而形成的。库利把他人的反应和评价比作“镜子”,个体是从这面“镜子”中“照”见自己的,所以一个人的自我实际上是一种“镜中我”。
4 b( [0 R0 x  G  n1 B1 O      在 批判地继承了以上这些研究者的理论的基础上,米德创立了自己的符号互动自我理论。

代表人物:米德
" M+ g; M, a( r$ H8 e+ k      乔治·赫伯特·米德,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都有独创的思想。早年就学德国时,受德国心理学研究领域里关于人文方法和科学方法的论战的影响,米德对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建构了他社会心理学学说。米德生前论著甚少,逝世后由学生整理其生前的讲义、手稿出版,主要著作有《心灵、自我与社会》(1934)、《行动哲学》(1938)、《19世纪的思想运动》(1936)、《现时的哲学》(1932)。其中《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心血的结晶,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解读这一著作“将给人们提供一条进入米德的理智世界的自然通道”。米德总结了前人的思想,构建的符号互动理论也为迄今为止的自我心理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石。

理论内容:
- z- C. W- m1 `( y    米德认为,个人社会行为是其所属群体中规范行为内化的结果。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强调社会相互作用与个人行为的关系,他把社会相互作用视为联结个人与社会的“媒介过程”,个人行为具有相互性和社会性,这种相互作用是人格形成的外部条件。米德还强调意识和个人行为的相互关系,他认为,由于意识的存在和相互作用,才使人们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看到自己、知道自己。他的相互作用论特别体现在他的自我论上:他认为,人的特点是有自我,就是人在客观地对待社会环境的同时,也客观地对待自己,把自己置于环境当中某一确定的位置上加以客观化。而自我的客观化,又与自我的结构和功能分不开。米德认为,自我通过他人的眼睛或者说社会这个一般的眼睛,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予以组织化,并内化为己有,从而产生客我。米德那里的客我,是人在与他人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把自己对象化,并加以主观规定的产物,客我以客体的面貌出现,是受社会制约的。  E0 P/ P8 L' ~, C' u
    米德认为,自我是逐步发展的,是在社会经验和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他划分了自我产生的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自我是原始的、不能运用符号的。模仿是这一阶段的行为特点,儿童只是无意义的模仿动作,不明白到底在做什么,动作仅仅是模仿,缺乏意义和对符号的理解,不能运用语言对自我和客体定义;(2)扮演阶段。儿童可以用有意义的语言对客体定义,原来模仿对待客体的方式就被因互动产生的意义所取代,自我也被他人所认可和定义,此时,儿童开始形成自我,但是儿童的角色模型是不稳定的;(3)游戏阶段。这是自我的完成阶段。这时,儿童必须在情境中同时担当众多角色,即,必须从几个重要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能从参与某些合作活动的人群中获得复合的自我形象,形成“泛化的他人”。正如米德所指出,当一个泛化的他人内化成熟时自我便产生了。
6 |: i- N, W9 ~/ K    米德极力阐述个人社会化的问题,把个人行为置于社会结构中去考虑,因此,“角色”概念是他的社会相互作用论中的一个关键概念。角色是个人在社会互动中,一方面得到社会期待(角色期待),另一方面遵照他人角色或社会规范等获得的。米德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社会化理论影响很大。
7 ~# c3 l' Q* ^) f7 u$ h- s8 I3 ?; X    20世纪70年代以来,符号相互作用论成为很有影响力的理论派别,它对社会学的影响也很大。符号作用论者认为:人生活在一个符号和物理的环境中;经由符号,个人有能力去刺激他人,这种方式与自我刺激是有区别的;经由符号沟通,个人从他人身上学习到大量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东西,包括行为方式等;这些符号、意义、价值等并非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群体的方式,大量复杂地存在着;思考是一个过程,透过这个过程抉择一个行为。

    符号互动理论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1 G" }) P1 T8 E
    1、人类的行为与互动是由“符号”及其意义而引起的,人类不是对外部刺激做出简单的反应,而是对刺激做出能动的反应,并且赋予新的社会意义。# C8 u4 ^  t3 T  G* I* B
    2、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实现人性化的,所以人类是互动过程的产物,只有与他人不断互动,人类才具有社会性和创造力。
0 v& b( q4 A$ C. |, o. p    3、互动中的人组成最优群体,只有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7 q% E# k$ B: l# B    4、人类在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地塑造着自己的行为,所以互动强调社会过程。
2 E, ^7 {( r/ b4 ]    5、人类群体必须承认环境的影响并且自觉适应环境。
1 F- m6 x0 [' C7 Y" q* V    6、个人在小组中担任着各种不同的角色。

备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QQ|清流社工网 ( 苏ICP备19044186号-1 )

GMT+8, 2024-11-15 06:32 , Processed in 0.044789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