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lingche 发表于 2009-10-21 20:03

职业社工团队为老人解心结

日期:2009-10-21 作者:邵宁 来源:新民晚报
本报讯 (记者 邵宁)随着社会的老龄化以及家庭的小型化,今天的上海独居老人越来越多。由于身边少人照料、陪伴,他们时常感到孤独。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独居老人中有抑郁情绪的占30%。如何化解老人的烦恼,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昨天,上海首个为老服务社工师事务所在杨浦区大桥社区成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社工团队将为老人送去关爱。

独居老人需精神慰藉

大桥社区共有独居老人700多位。去年前,街道和复旦大学社工系的师生开展了一个独居老人的调查。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98份。受访的独居老人中,男女比例为1:2.6。近九成的独居老人年龄段集中在70-89岁,其中80-89岁的占46.7%。

调查发现,大多数老人的生活可以自理,但他们最希望得到“助医”服务。许多老人反映,去社区医院看病配药十分辛苦。

相对于生活服务,独居老人的精神慰藉需求更为突出。由于年龄增长,超过半数的独居老人认知功能衰退,存在中度和重度抑郁情绪的老人分别为22.9%和7.6%,两者相加超过了30%。据分析,老人的抑郁情绪主要来源于孤独感、无价值感、社会排斥感、内化的愤怒感和负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多数受访老人独居时间超过5年,日常起居缺乏亲近和细致的照顾者,情感上被关注的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自我价值感降低也是抑郁情绪的一大诱因,一部分老人认为自己仍有余热可发挥,但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还有部分老人退休后获得外界信息的途径减少,自己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人”,被排斥的感觉让他们倍感沮丧。

多数受访老人日常时间安排比重最大的是“看电视”,但多数70岁以下和身体较好的老人普遍不满意这种晚年生活,愿意参与社区的志愿服务。

一年走访百名老人

针对独居老人的这些需求,大桥街道于去年5月在全市率先招聘了3名拥有社工师资格的“为老社工”。其中1名负责老人日间服务中心工作,两名专门负责独居老人的关爱工作。他们运用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开展服务。一年来,两位社工走访了近百名被抑郁等心理问题困扰的老人,少的一两次,多的上门四五次。

79岁的胡老太(化名)丧偶后独自居住在一个较高档的小区,小儿子在国外,几年前大儿子因车祸离世。受到巨大打击的老人情绪很差,与其他亲属、邻居相处得也不好,她跑到居委会抱怨自己“被抛弃了”,还出现了厌世倾向。

社工王伟莉和老人长谈了两个小时,倾听她的讲述,入情入理地帮她分析心结所在,让她看到生活中的亮点和希望。经过心理疏导,胡老太心里仿佛卸下了一块大石头,感慨道:“从来没有一个人和我这样讲过话。”居委干部也很惊讶:胡老太每次来,我们跟她讲讲,她都是哭哭啼啼的,这次怎么笑了?

要消除老人的孤独感,还要引导他们走出家门。社工设计了一系列“快乐老年”小组活动:“温馨大家庭”座谈会、“合作最光荣”互动游戏、“经典怀旧”电影欣赏、“小组生日会”,等等。原本不大出门的祝老伯说:“以前大伙在一个社区见面也不打招呼,现在通过活动我认识了很多新朋友,平时生活中也可以多个伴了。真要谢谢社工!”

社工为老服务大有可为

这一做法得到了市民政局的肯定,有关负责人表示,社工介入为老服务,目前上海基本还是空白,大有可为。

今年,大桥街道又招聘了3名社工,包括一名社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成立了全新的社会组织——为老服务社工师事务所。街道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日间服务中心、助餐点、老年活动室交给事务所管理。此外,社工们还有一项任务,就是对社区80多位助老志愿者提供培训,指导他们以更人性化的方式为老人送去关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职业社工团队为老人解心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