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lingche 发表于 2009-9-22 18:58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之我观——摘自厦门社区建设网

我们经常会听到社工一词,有人认为社工就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其实不然,我觉得社工的全称该是社会工作者,而非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在概念上存在一定的误区。社区工作者不能等同于社会工作者,一般认为社区工作者指在社区居民委员会里从事民政、综治、卫生、劳动保障、计生、党建等专职人员。社会工作者是指秉持社会工作价值观和伦理,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理论、技巧等帮助有困难的个体、家庭、社区乃至更宏大的社会系统,动用各种可用资源,改善困难环境,激发人的潜能,助人自助,缓解和解决个人或社会问题,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所以社会工作者与社区工作者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社会工作者是比社区工作者更专业、更规范、更遵循价值理念,社会工作者的概念比社区工作者更加宽泛。这样作了区分,那我们就能清晰地认识这两者的联系和差别,那么将社区工作者队伍社会工作化就显得很有必要了。为什么要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社会工作化呢?一是有利于推动社区建立专业化的人才队伍,使目前在社区从事的工作人员能够从专业的角度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方法等为居民服务,使得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务更具规范性、专业性、科学性,同时将“助人自助”的核心价值理念变为工作的思想指南,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使其成为人格体系的稳定部分,提升对社区工作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宿感,促进社区工作者把在社区的服务当成一项人生的事业来做,实现其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二是现在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具有民政、行政性和半专业性的特点,政府突出作用相对明显,依然起主导作用,要想在短期内完全脱离行政性质,把社区工作和居委会带上行政烙印的自治工作完全区分来显得不太现实,更不可能完全照搬他国经验,把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政府的行政服务、社区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完全独立开来。众所周知,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西方社会工作进入现代意义的专业化、制度化发展阶段,至今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由于我们的社会工作发展起步晚,社会工作在20世纪20年代就传入中国,但是50年代初,我国借鉴苏联的办学模式,苏联当时是不存在社会学的,我们刚发展的社会学被取消,随之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活动也被迫中止了,社会工作者队伍更得不到建设。我国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最近几年,特别是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2008年6月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高成熟度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要做的只有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同时借鉴西方国家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将其本土化,使得开展的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到现行的社区工作中,减弱行政性,强化助人专业性。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向社会工作队伍转化,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特点。

那么如何推动推动社区工作者队伍社会工作化建设呢?现在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实现大学与社区联动,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基地。在社区建立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基地,为社区工作人才队伍建立后备力量。大学可以联系社区,签定实践基地协议,一方面有利于学校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指导奠定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学校系统教育和培训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在社区的传播、延伸和辐射。目前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社区工作的人数还是相当的少,而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需要加强社工专业的新鲜血液向社区的输送,所以建立这样的实践基地就显得重要了。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认识比较深刻,掌握了系统的方法和专业技巧,但同时他们缺少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而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强大的推力量。通过社会工作专业理论指导在社区的实践和实习,可以把全新的工作方法和理念带到社区,也会加深实践者对理论的理解和升华,更加务实。现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小陈是坐在大厅一角的现社区人民调解工作人员,小吴是前来要求调解家庭纠分的居民,小陈坐在位置上直接问小吴有什么事情(注:办公大厅其他工作人员都在场)。小李用眼睛扫描了一下四周,发现都是工作人员,显得有些难为情,于是压低声音说:“我结婚不久,但是发现婚后丈夫有暴力倾向,经常把我打得青一块,紫一块的,我不知道现在该怎么办了。”小陈听了,他的大嗓门就说话了:“那你可以考虑和他离婚啊,动不动就打人,这种男人我最看不起了,这日子还怎么过呀。话语一出,在场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听到了,然后东家长东家短开始问个不停。小吴的脸顿时感觉很红了,感到十分羞愧,没有说上几句话,就转身离开了。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个案。现在换社会工作专业的实习者小黄来处理。得知小吴是家庭纠纷后,把小吴带到另一间无人的临时调解办公室(尊重求助者隐私),安排她坐下,帮她倒杯水,以拉近陌生人之间的距离,这时候求助的人心里就会慢慢放松,小黄主动打开话匣子:“你来这里需要我为你做点什么吗?”小吴伤心地把原因讲了,这时候小黄就对她的情绪和遭遇深表理解,能够从小吴的角度思考问题(社工的同理心与支持)。待稳定了小吴的情绪,探讨小吴来这里求助的真实需要是想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去调解她和丈夫的关系,她希望通过调解改变丈夫的暴力行为,而不想走离婚这条路。得知了小吴这个需要后,小黄思考她的问题是在机构和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属于自己的服务范围后(决定接案),小黄让小吴填写了一个求助者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她的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她的求助原因和需要,以及能动用的社会网络资源。小黄再和小吴协商下一步调解的工作服务计划(案主自决),并拟订下一次服务见面时间等。将小陈和小黄对待求助者小吴完全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方法,小陈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武断的看法强加给小吴,没有探询小吴的真实需要,而也不尊重她的隐私,将她的隐私暴露在众人之下。而尊重求助者和保密、个别化等原则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原则。对比两次不同的处理,居民会选择怎样的服务大家可想而知。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注重人文精神,强调对人性最基本的尊重,从人的需要出发,在服务中体现社工理念和价值,拥有系统知识的社工专业大学生通过在社区的实践,把专业知识运用于社区,同时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知识,将更好地推动社区的建设和发展。那么在社区建立社工实践基地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第二重视提高社区工作队伍综合素质,发展外展服务。社区工作者要实现向社会工作者的转变,需要具备综合的业务素质和职业素质,需提高相关的专业知识,除了建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体系、掌握社工方法、技巧外,还需涉猎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人际关系学、哲学等多门综合学科,特别是心理学和社会学在个案、小组、社区中的运用。同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也至关重要,只有将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真正内化为自己的工作信念和价值选择,才能真心实意地热爱这个专业并以满腔的热情投身到社区的服务中。开展外展服务需要这样的素质。所谓的外展服务我把它理解为就是走出办公室,主动寻找在逆境中需要帮助的个人或群体,同时考虑是否在社区服务的职责范围内,了解他们的问题所在,探询他们的需要,根据个别化原则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这是一个寻找和善于发现潜在服务对象的过程,是带着机构的服务政策向外延伸的过程,对社区工作者来说是一项具有较高挑战性的工作,需要良好的专业素质。在国内香港地区,外展服务是其特色之一,香港地区的外展服务发展得比较成熟,特别是它将外展服务运动到一些青少年群体上,效果非常明显,有效预防了青少年的违规和犯罪问题,一方面保证了他们沿着社会主流价值轨道方向对人生的追寻,同时对社会和社区起了稳定、和谐、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厦门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吸收香港地区外展服务好的做法和经验,在社区开展此项服务,以特定的人群为对象,开展工作试点,取得实际成效之后,在全市范围内逐步推广。
第三加强交流与合作,共享资源,分享经验。社区工作者的社工化,需要走出社区,和同仁、同行们交流,分享经验和感受。在市内可以打破街道界限,开辟社工专题论坛和联谊会,定期举行交流座谈会,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尝试将优秀的社区人员调往其他社区实践,其他社区成员也可以亲自到优秀的社区亲身体验。除了在市内开展人员交流和互换外,可以向社会工作开展成熟的地区如上海、深圳、香港等地派遣人员实地考察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社区建设和管理经验。上海的社会工作发展特点是,上海有社会工作培训中心等机构,开展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培训,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积极开展社会工作实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一直在借鉴国外经验推进社会工作职业化。厦门可以借鉴上海模式,派遣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去学习和交流,把厦门好的经验模式向人家推广,同时也可以学到人家好的管理方法。然后在本市建立社会工作者培训中心,把一些先进的发展资源引进来,资源共享,同时为社区输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这样做一方面不仅可以推动厦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为社工服务需求提供专业化的平台,也可以为协助政府开展工作,达到推动社区建设的目标。更大一步交流,需要跨出国门,向社会工作专业发达的西方国家交流,引进西方符合中国实际的经验和模式,为我所用,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学习西方一些先进的东西决不意味着放弃中国本土化。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虚心学习是好的老师。
球 以上是我对社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一些想法,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思考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在全市建立社会工作者队伍数据库,打破街道面的管理。建立社区工作者激励制度,形成长效机制,改变以单纯年限为标准的工资、待遇增长管理,着重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德、效、能、专业,开展社工级别晋升机制,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和工资待遇等,奖惩得当、分明。在人才的选拔上除了面向全市公开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外,还可以直接面向高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来充实到社区工作者队伍,推动社区工作实现向社会工作化的方向前进。我对社区工作的明天充满了憧憬和期待,并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修养,坚定信心和希望,真心付出,为推动社区美好的明天进取、开拓、创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之我观——摘自厦门社区建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