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应聘社区工作大学生呈“双高”现象
北京频道 ( 2009-06-17 11:15:18)稿件来源:北京日报报名人数高弃考率高
6月6日,本市首次举行了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的统一考试,共提供2600个社区岗位。全市有16190名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报名,8544人参加考试,弃考率达47%。报名人数高、弃考率高“双高”现象,一方面说明社区工作已是大学生就业重要渠道之一,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对社区工作的“忠诚度”并不高。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想法,有的考生尚未被录用即考虑“跳槽”。 情侣毕业生“抢”着进社区 最近,学化工专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小高正在寻找去社区工作的机会。上个月,他女朋友小陈从他手里“抢”走了丰台镇某社区自主招聘的一份社区工作。两名毕业生显得非常务实:按能力做实事,社区工作最能接触社会基层,自己有能力做好。 从北京工商大学金融会计专业毕业的小陈,每天下午4时至晚上8时都要挨家挨户在社区进行一些普查工作。“需要爬无数的楼梯,虽然很累,但感觉很充实,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工作经验。” 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赵志鸿告诉记者,不仅本科生热考社区工作,她所在的哲学与社会学院今年有100多名硕士生毕业,仅她所知道的就有10多人报名参加了社区工作的统一考试。“大家都学过社会学或者社区工作的课程,对社区工作并不完全陌生。” 据介绍,全市报考的16190人中,本科以上的15037人,其中硕士4504人,博士115人。在赵志鸿看来,社区工作看似起点较低,但即使硕士生也可以在这些岗位实现自己的价值,“关键看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取向,看是不是能‘扎根’”。 弃考者多抱“备胎”心态 统一考试结束后,记者在顺义某考点外采访考生试题难度时,几乎每个考生第一句话就是“和国家、北京市公务员考试相比……”他们都参加过其他考试,“社区工作只是‘备胎’之一”。一位学机械专业的本科生说,自己有好几个同学都报了名,但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者找到别的工作后,就放弃参加社区工作招考了。这位考生表示,即使被社区录取,一旦有合适的机会,自己也会选择“跳槽”。 待遇一般、工作琐碎、专业不完全对口,这些都是让一些大学生对社区工作有所顾虑的主要原因,使他们对社区工作的“忠诚度”有所降低。此外,由于今年的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将在7月底全部完成,到社区工作的大学生基本不能进入社区居委会,一般是在社区服务中心上岗。因此,尽管是专业对口的工作,一部分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生也没有特别的热情。谈起发展前景,首都师范大学社会工作系的毕业生王晓辉承认“刚刚起步,短期内看不到前景,只能多做实事”。 岗前培训助大学生作为 对于即将到社区上岗的大学生,不少社区居委会主任表现得非常有信心。他们表示,并不回避把基层当“跳板”的问题,除了签订服务协议、聘录合同外,还会通过岗前培训帮助大学生在社区积极作为,实现其自身价值,最后留住大学生。 据介绍,全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社区工作的统一考试中,所有被录用者都会在上岗后首先接受一段时间的集中培训,学习在社区工作的实际经验和技巧,优秀的社区工作者、在基层研究社区工作的专家都将为他们讲课。在工作安排上,各社区也将尽量因材分配,“人尽其用”。东城区东华门街道灯市口社区的周彦茹书记对大学生充满了期待:“大学生文化水平高,思路活,肯定能加强社区工作力量。”大学生实际经验不足的问题也“很好办”,一是根据性别、专业特长等合理安排工作岗位,比如男生就不会被安排去做计生工作,尽量安排志愿者、助残等岗位;二是在工作中大家会有意识地去帮助、引导大学生提高实践技能。 潘家园街道一位社区居委会主任表示,大学生有“跳槽”的想法很正常,关键是大学生要在工作中明确目标、有所作为,只有锻炼好能力才能成功“跳槽”。因此,到社区工作的大学生不应急于“跳槽”。 市社会工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到社区工作的大学生目前更需要的是迅速适应基层工作环境,积极踏实地工作。今后,全市的机关单位将更多的从基层单位选拔人才,而不是直接招录应届大学毕业生。从这点来看,他们其实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基层留人才是共同课题 据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大学生就业处处长李祥伟介绍,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流向为:1%进入党政机关,7%进入国企,10%进入事业单位,70%毕业生进入到基层岗位。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已经成为主流就业渠道。 目前,基层单位如何留住大学生、留住人才,已是全社会的共同课题。有关专家表示,除了帮助大学生人才在基层单位发挥特长、体现价值外,如何优化基层工作环境、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特别是建立优秀基层工作者向上流动的通畅渠道,应该是今后社会工作研究的重点。基层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后,社会工作的整体水平将跃上新的高度。(记者 童曙泉) 有点吧,至少会在专业知识上比较多吧!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