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传承人]]
封明君发布日期:2014-8-28 来源: 桃花坞街道办
http://www.sz-taohuawu.com/2/images/3090.JPG
鸭舌帽难掩花白的头发;79岁的年纪,视力早已不比从前,但制作二胡时却驾轻就熟、全神贯注。
在位于桃花坞街道梵门桥弄的苏州民族乐器一厂,作为“苏州民族乐器”非遗项目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封明君,每月都会定期到厂里作技术指导。这里不仅有他的五六个徒弟,更承载着他与二胡的数十年情缘。
民族乐器制作出国表演“第一人”
1947年,12岁的封明君就与二胡结下了不解之缘。“家里穷,没办法,我当时是去吴趋坊的作坊里学艺。”封明君回忆说。虽然家境不好,但 幸运的是,封明君拜的师傅正是二胡制作大师吕伟康。旧时学艺是学三年帮三年,每年农忙的时候,更要停掉不少时间。尽管真正学艺的时间不算多,但封明君很用心,手艺也长进得很快。
1954年,公私合营后,封明君随师傅进入苏州乐器生产合作社,1958年进了苏州民族乐器一厂。随着封明君的技艺不断提升,上世纪五十年 代末、六十年代初,20多岁的封明君的二胡制作技艺在国内已有了名气。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封明君还赴新加坡进行民族乐器制作表演,成为中国到国外进行民族乐器制作表演第一人。功成名就的封明君,制作的二胡也价值不菲,许多国内的专业团体及爱好者慕名求购。
六十多年来,封明君一直没有离开他心爱的二胡制作。近些年,由于视力不佳,封明君已很少制作二胡,他回厂里当起了技术顾问,定期指导徒弟们钻研技艺。
入门容易学精难做二胡有上百道工序
虽然现在制作二胡的工厂、作坊很多。但了解乐器制作工艺的人都知道,二胡制作入门容易,但是学精很难。往往学个三年八年,技艺可能还停留在“入门级”。
尽管封明君并不会演奏二胡,但在他看来二胡是有生命力、有灵性的东西。只要用心,制作一把好的上万元的二胡,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封明君说,二胡制作要经历上百道工序,选材、工艺加工、造型、蒙皮等各个环节都十分讲究。特别是蒙皮环节,决定二胡的音色等关键,蟒皮的厚 薄、胶水使用的多少等等,都会对发音造成很大影响。此外,由于受南北地域、气候环境的影响,会让二胡音色发生一定变化。而苏式二胡,则以音色甜美,南北 “通吃”而著称。
整套工艺,没个10年的,很难掌握技艺。真正能成名的更是凤毛麟角。封明君现在带的6个徒弟,最年轻的也要40岁了,学的时间最短的也有18年了。
岑庭孝抄摘于苏州桃花坞网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