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传承人]]
於为平发布日期:2014-8-28 来源: 桃花坞街道办
http://www.sz-taohuawu.com/2/images/3120.JPG
“我的家就在桃花坞,虽然现在不在这里工作,但我希望这门技艺,将来能在桃花坞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苏州市文庙古玩市场的一个名为“亦弘堂”的工作室内,58岁的於为平在谈及自己最大的心愿时如是说。作为市级非遗项目“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於为平已与仿古铜器这项传统技艺结缘近40年。
不起眼的“错金豆”摘大奖
1973年,19岁的於为平踏上工作岗位后,便与金属工艺、仿古铜器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近四十年来,他先后在苏州市工艺美术厂、苏州金属工艺厂、苏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等处工作,从事仿古铜器研究、制作等。他师从著名艺人骆齐月,是仿古名匠周梅谷的嫡传弟子。
说到青铜器,自然少不了巅峰时期的战国青铜器。在於为平的工作室内,仿战国“错金豆”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於为平至今只制作过四件。这看似不起眼的“错 金豆”,是他耗费半年时间潜心仿制的。仿制工艺十分复杂,仿制中,金丝镶嵌、花纹的大小、深浅、宽窄等,都决定着最终能否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而於为平硬是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完成了仿制。2011年,他的仿战国“错金豆”作品,在第十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了中国工艺 美术精品奖优秀奖。於为平还精通古青铜器的修复,曾为苏州博物馆、武汉博物馆、杭州博物馆等修复、复制过青铜器,得到了业界的肯定。
传统技艺墙内开花墙外香
近年来,於为平潜心于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的提升以及制作项目的拓展。
仿制古铜器,要经历选样、定尺寸、做泥坯、浇铸、打磨、着色等环节。其中,做泥坯是其中最核心的环节之一。细泥与陈烂稻草、水分等的比例,决定着最终仿 制的花纹,与原件是否“不走样”。於为平通过创新,如今已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材料来代替日渐稀缺的陈烂稻草,而且替代后制作的效果更好。
不仅如此,近年来,於为平还将目光放到了仿古铜壁画等更大体积的项目创新作品上来。去年,他制作的厚度只有1.2毫米的《竹林七贤》、《兰亭序》等仿清铜壁画新作,在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
“学这门手艺,要吃两三年苦才能上手。”於为平告诉记者,和其他不少“非遗”项目一样,苏州仿古铜器制作技艺也遭遇了传承的困境。“我这门手艺,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苏州本地有几个人曾经过来找我学,但是来了一两次,就坚持不下去了,吃不了这个苦。近几年,我倒是在石家庄带过两年多徒弟,基本上学成了。希望今后在咱们苏州、在桃花坞,能把这门手艺传承好。”
岑庭孝抄摘于苏州桃花坞网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