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慧 发表于 2012-1-12 19:46

社工——过度失衡的供需

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3-30 16:08 编辑


http://photocdn.sohu.com/20120111/Img331818429.jpg
“欢乐”
http://photocdn.sohu.com/20120111/Img331818430.jpg
本市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中心的义工,采用定期与不定期探访、外出、合办兴趣小组等方式为智障人士服务。

  她和孩子们一起忙碌着午饭。按照分工,有的孩子择菜,有的刮胡萝卜皮和土豆皮,新来的孩子有些茫然,她一个一个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有一点点进步都要夸奖几句,这些智障孩子学得很开心。

  她是一位社工。

  社工,对许多人来说是个看似熟悉其实很陌生的词汇。“你知道社工是干什么的吗?”记者随机采访。

  “社工就是义工吧?”“搞社区工作的?”几乎没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

  社工的全称是社会工作者。日前,中央组织部、中央政法委、民政部等18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个性化、多样化服务方面的专业优势,对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基础性作用。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城市社工人数应达到总人口2%。以上,本市常住人口1300万,但获得国家认证的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人数仅有1363人。那么,随着《意见》的出台,社工这一曾经被很多人“误读”的职业,是否可以闪亮于人们的视野?

  近距离:

  智障孩子的

  快乐生活

  这里是本市一个普通的居民楼住宅,如果没有门牌上“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中心”的标志,可能会被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

  早上8点刚过,刚刚家访回来的社工和心怡一边搓着冻得冰凉的双手,一边招呼记者进屋。

  “这么早就去家访啊?”

  “嗯,为了赶学生家长在家的时间。”

  走进屋子,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以及各种家具、家电一应俱全,完全是一个家庭的样子。

  “模拟真实的家庭环境,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学会生活,提高自理能力。”和心怡介绍说。这个服务中心主要服务于14岁以上智障青少年,致力于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老-师-好!”今天小伟第一个前来报到。

  “小伟真棒!”其实小伟说话并不是很清楚,但依然受到了和心怡的表扬。她从小伟爸爸的手中接过小伟的手,带着他来到签到处,“小伟,哪个是你的名字?”和心怡用手指着写满名字的名单,引导小伟寻找自己的名字。答对了的小伟再次得到老师的表扬,露出了腼腆的笑容。

  安顿好小伟后,和心怡告诉记者,培养这些孩子的认知能力是一项重要工作,患智力残疾的孩子最爱听表扬,表扬会让他们增加信心,做起事来会一次比一次努力。比如小伟刚来时根本就不说话,见人就躲,只要他有一点点进步就及时表扬他,现在这孩子也愿意交流了。

  十二个孩子都到齐了,和心怡组织孩子们到桌前坐下,把一天的安排讲给孩子们,并征询孩子们的意见。沟通过后,开始了手工课串珠子。看起来很简单的活儿对这些孩子来说却有点难,屋子里不时传出珠子掉地上的声音。和心怡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串珠子的要领,还要不时蹲下来捡起地上的珠子。一个小时的课程,她蹲下站起足有几十次。

  手工课结束,孩子们兵分两路,一路在和心怡的带领下在屋子里看电视和自由活动,一路在社工助理陈阿姨的带领下外出买菜。

  外出买菜的一组回来后,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忙碌起来,有的择菜、洗菜,有的切菜,有的在灶前炒菜。一个择菠菜的孩子把菜根和择好的菜叶丢到一起,刮土豆皮的孩子拿着工具愣神儿,和心怡与陈阿姨一遍一遍地给他们做示范。丰盛的饭菜终于“出炉”了,孩子们坐在饭桌前,在老师的引导下兴高采烈地点评值日生做饭的水平。

  孩子们都吃得很香,淘淘端着碗走到和心怡面前,和心怡好像明白淘淘的意思,从淘淘的手里把碗接过来,带他到一边,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他吃。淘淘的手死死地攥着老师的左手腕,指甲一下子扎进了和心怡的皮肤里,鲜血渗了出来,她用纸巾擦了擦,继续喂淘淘吃饭。

  耐心地喂完饭,和心怡告诉记者,淘淘患有自闭症,刚来时,他总是一个人躲在角落里,不与任何人交流,经过这一年来的学习,现在可以融入集体中了,高兴时还能和人打招呼。

  “我们的目的是培养这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自己动手照顾自己。但是自闭症的孩子与其他智障孩子还是有所不同,他愿意让你给他喂饭是亲近的表现,这也是一种交流,对这种情感必须保护和鼓励。”和心怡说。

  “你觉得这份工作苦吗?”面对记者的提问,和心怡笑了,“看着这些孩子们在一点点地进步,再苦也觉得值。”

  对话: 曾以为“后无来者”

  “我曾经以为,我学的这个专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张艳娜笑着说。

  张艳娜是天津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首届毕业生,现任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中心主任。他们这届学生1999年入学,之后社会工作专业停止招生,直到2004年才恢复招生。目前,南开大学、师范大学、理工大学等院校设有社会工作专业。

  张艳娜告诉记者,上大学的时候,除了从书本上学习,就再无渠道获取对专业的了解。大学实习时,根本没有一家单位能提供社工的岗位,更不用说毕业时找到对口单位了。班里27名学生,除了她之外,现在只有一个同学从事社会工作。

  毕业后,张艳娜在外企打过工,但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专业对口工作的愿望。偶然的机会,她在网络上发现了北京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机构一个专门为社会工作提供就业岗位的民办机构。张艳娜投了简历,很快得到了录用,在北京工作一年后,她回到天津主管天津慧灵的工作。

  “与当初相比,他们找到专业对口工作要容易多了。”张艳娜指着和心怡说。和心怡是2009年师大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他们毕业时,社会工作的岗位已经不再如“大熊猫”那般稀缺。

  刘国亮是“鹤童社工站”的站长,已经做了七年社工,长年奔波在四个老人院之间。在老人们眼里,养老院的护理员给予的是身体上的照顾,而刘国亮他们送来的是“心灵鸡汤”。

  “这孩子风雨无阻,陪我们聊天,给我们读报,带我们做活动,让我们越活越带劲儿。”曹理文奶奶一见到刘国亮就眉开眼笑的。

  刘国亮说,鹤童社工站成立已经5个年头,5年来,许多社工来了又走,流动性很大。而老人们有很强的情感依赖性,一旦有人走入他们的生活又离开,往往会非常失落。社工小林服务一年后辞去了工作,他服务的王大爷天天念叨他的名字,直到与下一任社工接触很长一段时间后,情绪才有所缓和。

  社工深受老人们的欢迎,但鹤童社工站却经常面临招聘难的尴尬,刘国亮对此感到很无奈。

  透 视: 他们为何选择离开

  和心怡说,面对社工岗位,她的很多同学也都选择了离开。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不到三分之一。”天津师范大学应用社会学系主任贺寨平说,“他们一方面感觉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一方面对自己的工作价值感到迷惘。”

  按国际标准,一个城市社工人数应达到总人口2%。以上,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按这一标准,天津1300万人口至少应有社工26000人,而实际上,本市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人数仅有1363人,主要分布在民政局所属事业单位、社区和民办公益性、慈善性社会工作机构。

  《中国社会工作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不足,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对这项工作社会认知度低,也阻碍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贺寨平认为,目前制约社会工作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就是人们对社会工作缺乏认知,降低了社工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觉得这个工作没有前途。社会工作人员的待遇相对较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相关机制不够完善,使得愿意投身社会工作的人才不多。二是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人才欠缺。现有在岗的大部分社会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培训,还是习惯用老办法老经验办事,整体素质不能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三是岗位设置缺乏规范性标准。什么样的社会工作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适合什么样的社会工作岗位,没有一个准确的认定。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社工在香港是一个家喻户晓的职业,人们从小就有一个概念,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去找社工帮忙。每一个学校里面都有一个驻校的社工,老师看到学生出现了情绪或是行为上的问题,也会找社工帮忙跟进,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社工还会为年轻人或者老年人提供不同形式有益身心的活动,对整个社会生活健康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1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之中,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做出一个清晰的界定,即具有一定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纠纷调解、应急处置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这一界定也充分表明了社工所覆盖的领域应该非常宽泛,而实际情况是很多领域并没有设立相应的社工岗位,自然也不可能吸引来专业人才。

  名词解释

  社 工

  指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是遵循专业伦理规范,坚持“助人自助”宗旨,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领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职业活动。

  期 待:

  政策扶持

  全社会关注

  1000余元,这是张艳娜与和心怡的工资收入。

  活重薪低,留不住人。这是设有社工岗位的民办机构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

  “能坚持下来靠的是对这个职业的热爱和家人的支持。”张艳娜说,“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待遇,这不仅是钱的问题,还是一种认可。”

  从事社会服务的民办机构做不到“财大气粗”,提高社工的待遇一直是个难题。而1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让这个难题的解决有了新期待。《意见》提出,要采取财政资助、提供服务场所等方式支持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更好地开展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意见》带给我们的期待不止于此。针对当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数量缺口很大、能力素质不高等问题,《意见》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基础”,力求通过专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相结合的途径,走出一条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路子;针对当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平台缺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了“以人才使用为根本”,力求通过合理开发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方式,实现“以用为本”的根本目的;针对当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待遇偏低、职业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提出“以人才评价激励为重点”,力求通过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制度、薪酬保障机制和表彰奖励制度,调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据市民政局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本市正在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设置、服务评估、专业督导等配套制度。同时将加大财政投入,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购买方式,建立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吸纳高素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200万,这是国家确定的2015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要达到的总量。我们可以期待,珠三角等地已经掀起的“社工热”,同样可以热在津城。

  本报记者 刘冬梅 韩雯

  作者:刘冬梅 韩雯 姚文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社工——过度失衡的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