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又 发表于 2011-11-10 11:53

【广西】“社工+志愿者”的新模式将为志愿者“解渴”

本帖最后由 菜菜小蛋玄 于 2012-4-1 09:07 编辑

发表时间:2011-11-10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10月底结束的“两会一节”对于广大志愿者来说,是一场志愿盛会,共有3500多人参加志愿服务。许多未能参与其中的志愿者颇感遗憾。由于志愿岗位的不足,导致部分志愿者“喊渴”,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近期,一种“社工+志愿者”的新模式,将为志愿者“解渴”。

  志愿者冷热不均

  小志是广西一所职业学校大二学生。他看到佩戴“两会一节”志愿者的同学回到宿舍时,眼里充满了羡慕。他说,并非自己不积极参加,而是学校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大一新生志愿者资质浅,轮不到;大二有机会报名了,却因为学校分到的志愿者名额有限,没机会。他的很多学长学姐也抱怨,大学4年没参加过一次像样的志愿活动。小志认为,志愿岗位太缺乏了。

  但加入了青协的志愿者们却不这么认为。记者从广西大学青协指导老师左老师那里了解到,全校目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为500人,除了“两会一节”还有各式各样的志愿活动,每名志愿者都轮了一圈。紧接下来还有活动,他们担心跟不上课程进度,选择学业为主。

  为什么会出现志愿者冷热不均的情况呢?左老师认为,一些大型的或者官方组织的活动招募志愿者时对专业有要求,以英文、新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为主。这3类志愿者成了志愿活动里的“常客”。

  他们觉得目前最大的困惑是,一些部门并不了解何为志愿者,有时志愿者被当成免费打杂工,有时被当成了摆设站了半天没事干。他们希望志愿岗位能设置得更合理,别浪费了志愿资源。

 大型活动被“偏爱”

  共青团区委宣传部部长叶盛说,志愿服务热是从2008年开始的,一是因为汶川大地震涌现出了大批志愿者,二是因为奥运会从全国各地征集了志愿者。现在是志愿服务发展期,许多志愿者的思路还未打开,只热衷于参加大型活动,但每年南宁举办的大型活动有限,难以满足本地志愿者的服务热情。

  小敏是一名高校志愿者,她参加过“两会一节”,也跟随草根公益团体去邕江捡垃圾。但相比之下,她觉得前者因为是官方组织的,除了有证件、服装等作为纪念,还会遇到老外能长见识,不但名气大,而且长阅历;后者虽然也是做好事,但缺少荣誉感,容易被忽略。她的体会是,目前参加志愿服务的渠道很少,要么依赖学校、社团组织,要么依赖南宁市大型公益活动。

  左老师说,许多在校生都有这样的心态。在今年报名“两会一节”志愿者时,部分学生是冲着民歌节开幕式去的,他们在“是否服从分配”一栏填了“否”。她认为,学生们需要转变心态,应该把志愿精神摆在首位,不要以活动的大小、自己的喜恶来判断值不值得去。

  叶盛说,在香港、北京等地方,以民间组织的公益活动为主。“只要是做公益,无论官方还是草根都是一样的”。

草根公益缺乏“设计者”

  目前草根公益在发展中也有自己的困惑。

  自治区青年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青协)副秘书长潘彤说,目前草根志愿服务多为“运动式”,今天这拨人去保护母亲河,明天那拨人去敬老院关爱老人。这样的服务多为一次性、浅层次服务,能提供的志愿岗位很有限,志愿者参与度不高。

  青协另一位副秘书长葛向缘说,在去菲律宾考察时,他们了解到,这个国家已把第二年的志愿服务活动全部规划好,并细致到具体某月某日某时,在哪里开展活动。这些信息全部放在网络上,供志愿者自行挑选。

  由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共青团广西区委发起、南国早报具体实施的八桂义工,至今已运行3年多时间。每周末活动一般只能提供约40个义工服务岗位,远远满足不了近千名义工的服务热情。而例如保护母亲河、清理牛皮癣、维持交通秩序这样规模较大、提供超过100人的活动则不多。义工担心反复“炒旧饭”,大家的参与度不高。

  为此,八桂义工开始了“八桂心泉”、“梦想小屋”等公益项目的尝试,想通过项目来增加志愿岗位。但设计项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潘彤说,既要增加志愿岗位,又要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八桂义工走项目化管理的方向是对的。但靠志愿者“单干”,因时间、精力有限,很难全方位地管理项目。

新模式:社工+志愿者

  据悉,在香港等地,志愿服务有着清楚的分工。社工任职于非政府组织(NGO)或聘任于政府相关部门,他们负责深入社会调查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并承担具体执行。当项目需要动员社会公众共同参与时,他们把项目细分成若干个活动,供志愿者根据爱好和特长来挑选。这样,能让志愿者参加的岗位就大大增加了。

  因为一般的志愿活动缺少对受助者的需求进行调查,容易造成一厢情愿的尴尬局面。相比之下,“社工+志愿者”的模式更有优势:由社工通过前期社会调查,根据受助者的需求制定活动内容,再加上志愿者真心付出。就像是盖房子:社工是工程师,负责考察地质、设计图纸;志愿者是建设者,负责看图施工。

  但目前的困境是缺乏社工。广西第一所开设社工专业的高校是广西师范大学,设立于2001年,但最后从事社工工作且留在广西的并不多。因为NGO发展受制约,合法注册的机构不多,缺乏足够的经费聘任更多专职社工,所以许多社工专业毕业的学生被迫转行或到广东、北京和上海等社工服务发展较好的地区工作。

  叶盛介绍说,今年团区委牵头与青协联手,首次尝试通过公益项目招标的方式,鼓励专职社工与志愿者组织合作。目前已有8个团队参加,进入了答辩阶段。

  他说,虽然很多NGO还在“观望”,但这个新尝试将扶持8个志愿服务项目。就拿汉达协会设计的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成长家园”项目来说,每年需要志愿者2000人次,两年内将增加4000个志愿服务机会。而且,社工在设计项目时,把服务他人和平等互利、与人为善等主旨融入其中,志愿者在参与的同时,能收获许多感悟。

  ■相关链接

  社工与志愿者的区别

  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机构、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帮助其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为主要职业活动的专业人员。

  义务工作者简称“义工”,也称“志愿者”,顾名思义就是义务工作,就是指基于社会责任及义务,自愿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技能,为促进社会的改善和发展,无偿参与社会服务的人员。(记者 宋甲子 文/图)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西】“社工+志愿者”的新模式将为志愿者“解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