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资讯 发表于 2011-8-25 16:26

公益项目创新还有几多门槛要跨?

时间:2011-08-14 07:24:27 来源: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

中午12点,丽园路501号上海市社会创新孵化园一楼简餐厅。前来吃午饭的人逐渐多起来。收银台旁的公告板上“今日供应”有黑椒牛柳等9款盖浇饭。

    经理王旭东在柜台前清点着已经下好的单,今天的生意似乎不怎么好。这是他上任的第7个月,此前餐厅运营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临危受命”的他想尽一切办法,终于使状况有所好转。

    这家开业于2010年7月5日的餐厅,是一个旨在为智障人士在餐饮业就职提供实训的公益项目。和同期成立的其他12个公益项目比起来,简餐厅一路走来颇为坎坷:换了两任合作伙伴,目前由负责孵化园运营的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接手,虽已自负盈亏,但同预期相差太远。

    “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碰到了很多想象不到的困难。”“恩派”上海总部副主任丁立告诉记者。


光有热心还不够

    简餐厅的创始人是一位美籍华裔,毕业于哈佛大学商学院,是西雅图36家麦当劳连锁店的总负责人。正是看中她的这一经验,才有了孵化园和她的合作。“她的公益理念和想法都很好。”西点师何雅君回想起来,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对残障人士的爱心,“她真的很有耐心。”根据创始人的想法,简餐厅模仿的是台湾喜憨儿烘焙屋的模式,致力于成为智障人士西点制作实训的基地。“其实就是授之以渔,让他们掌握可以自力更生的技艺。”丁立解释。

    然而困境很快随之而来。智障人士在学习初期,由于手脚不便,对原料的浪费比较严重,加上培训过程中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工具无法让智障人士立刻上手,这样一来,技能掌握的速度跟不上当初的设想。更糟的是,这门“生意”没能盈利。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郑乐平告诉记者,社会创新一般带有社会目标和商业目标。虽然社会目标是第一位的,但是商业目标的达成与否却是保证社会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以简餐厅项目为例,它的社会目标是为智障人士提供就职技艺培训,商业目标是维持餐厅盈利。“在社会创新过程中碰到这样的问题,很正常。”

    “生意”没做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同孵化园内其它项目比起来,简餐厅涉及的餐饮行业更为复杂,需要专业性较强的团队全方位投入运营。可是包括创始人在内的前后两个合作人,多少是按自己的兴趣在做;其次,餐厅位于孵化园内,地理位置不佳,无法像门市部那般对外营业。“生意”不好做,也是情理之中。

    “她确实是想做公益,但是太忙了,不可能全心地投入。”丁立这样描述餐厅的创始人。做好一个成熟的公益项目光有一颗热心是不够的,尤其是餐饮行业,竞争十分激烈,更需遵循商业规律。不久,双方解除了合作,可接手的第二家合作伙伴同样没能解决盈利问题。今年1月,孵化园正式将项目回收,由园区运营团队直接管理。

    曾在一家五星级酒店工作的王旭东就是运营团队找来的“救火队员”。


“西转中”盘活餐厅

    简餐厅最初经营的产品是西式甜点。记者在餐厅看到,近十种西式甜点摆放在玻璃柜中,“喏,这个维纳斯卖得好。”服务生沈菲指着一盒饼干说。3个月前,24岁的她从“阳光之家”来到店里,经理交给她的任务是负责午餐时段的前场服务。

    午餐时段的沈菲特别忙碌,专职负责前场服务的只有她一人。同样忙碌的还有陶伟峰,他是店里7名智障人士中唯一的正式工,每月工资1280元,负责在厨房打下手、洗菜、切菜以及送菜等。在陶伟峰的记忆里,半年前他“只要为糕点师傅打打鸡蛋就可以了。”

    变化源自王旭东。接手简餐厅后,他发现营业的黄金时段是中午的饭点。“中国人午饭还是喜欢吃中式的,加之我们晚上不营业,只能依靠中午,光做西点不行。”王旭东随即改变经营策略,以经营午间盖浇饭为主,辅以西式小糕点。

    由于园区内的员工以及附近写字楼的白领数量不少,从西餐到中餐的这一变化,慢慢盘活了简餐厅,现在每天中午平均售出50份盖浇饭。“我们这儿环境好、比较干净,口口相传,光顾的人多起来了。”让王旭东既自豪又意外的是,接手餐厅几个月来,虽远未达到盈利状态,却已击败过“竞争对手”,“自从我们中午供应饭菜,孵化园外的一家餐饮店生意一落千丈,后来关门了。”

    此外,餐厅也开始对外提供糕点DIY制作服务。就在记者采访的那天下午,几十位年轻人组团前来。据了解,每个月餐厅会接待两三个这样的团队,多数会在周末。每当有这样的活动,沈菲和她的伙伴们就会比平常更忙碌些,在准备午餐之余,她们需要按参加活动的人数准备好器材和食材,还得将做糕点的区域打扫干净。

    据悉,除了正式工陶伟峰外,包括沈菲在内的6位智障员工每月可以拿到600元补贴。


继续运转困难重重

    身为经理的王旭东承认,使这个公益项目继续运转下去的最好办法,还是吸引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加入,由他们的专业团队运作。

    “这样做,既可以集约化运作,让餐厅有更多更好的资源,也可以解决在这边培训的智障人士的就业问题。”从去年7月5日算起,在餐厅受训的智障人士已有三批,但前两批受训离开后能够成功找到工作的不过4人。“企业招人当然首先招健全人,何况我们这边培训后又没有什么资格证书。”王旭东的想法是,如果有合作企业,受过训练的智障人士就可以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他曾和某餐饮企业接洽,但最终没能成功。

    “中国的企业有慈善心,不过大多采取直接捐钱的方式,缺乏长期的公益眼光和想法。”丁立谈及企业公益意识的培养,认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没找到好的合作伙伴,我也想过自己拓展出去。”曾有孵化园周边的公司联系王旭东订工作餐,但作为运营方的“恩派”没有食品卫生许可证、餐饮营业执照,因而也开不出发票,只得作罢。“没有执照,我们连广告都不好打。”

    据了解,如果运营团队想独自进行正规餐饮运营,则需要到工商、卫生、环保、消防和税务等各个系统进行登记注册。这对于一家民间非营利组织而言,过于麻烦和复杂。王旭东还想过将餐厅的糕点产品打进政府采购项目,“如果政府采购优先考虑我们的话,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郑乐平建议,最好能有政府部门出面协调,在初始阶段予以扶持。他以欧洲为例,对于这样的公益项目,政府会有相关扶持性政策。

    简餐厅的经营状况虽较之前有所好转,但依然困难重重。王旭东坦承,餐厅现在的营收状况刚好可以摆平食材成本,可是人力成本仍然是无法承受之重。丁立表示,如果实在找不到好的解决办法,不排除暂停项目的可能。


他山之石

台湾喜憨儿烘焙屋

    台湾喜憨儿烘焙屋这一公益项目由台湾喜憨儿社会福利基金会负责实施。目前基金会设有21间庇护工场,其中包括烘焙屋、烘焙餐厅、中央工厂等。喜憨儿(智障人士)经过培训后,在这些场所进行一些简单的蛋糕烘焙、文书以及清扫工作等。在庇护工场工作一段时间后,基金会就会为他们提供能够胜任的社区就业岗位。福利基金会最终会帮助有能力的喜憨儿回归一般就业市场,比如超市、蛋糕店、洗车行等不需要太多智力活动的工作岗位。

    这些烘焙屋虽然主要由喜憨儿提供服务,但所有产品与台北市同类产品一样,要面临品质与价格的竞争。因此,喜憨儿烘焙屋从一开始就以相同、甚至高于同类产品的品质迎接市场挑战。由各种喜憨儿庇护工场所产生的收益目前已经占到该基金会所有收入的54.6%,其余资金则来自社会各界的资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公益项目创新还有几多门槛要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