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刊登报道王站长的文章
王良玉工疗站长一干就是15年——小巷深处,“大能人”依旧很能
2011年07月12日14:16 来源:《新华日报》
王良玉工疗站长一干就是15年--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中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分享
这个工疗站,承担着苏州市平江区桃花坞街道数百名精神病人的康复服务工作,但看上去和普通的苏州老宅没什么区别。穿过长长的过道,就是站长王良玉的办公室。
王良玉曾是街道下属东吴贸易公司经理。“公司旗下有商场、饭店、加工厂、养护队等8个实体,一年上缴几十万元利润哩。”彼时的她,意气风发,是个“经济能人”。
这也是王良玉的理想。由于先天残疾,她的左臂不得不装上假肢,但身体残疾却砥砺出要强的性格。上学时,班里集体劳动安排她做统计员,她却冲在最前面干活;谈对象时,她更是对现在的丈夫直言,“我可是个工作狂,以后家里的事情肯定顾不上,你愿意主内,咱们就谈朋友。”
1996年,一心“做大事”的王良玉听说要调去工疗站时,整个人懵了。“又不是工作犯错误被发配!更何况,我从没接触过精神病人这样的特殊人群,为什么要我去?”
“工疗站自成立后,还没有人能管好,现在只能请你这个大能人出马了。”上级领导给出的理由,让她难以拒绝。一向支持她的丈夫也劝她。“行!就当一次新的入党考验吧。”
时为预备党员的王良玉,答应了。
但七拐八绕找到工疗站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大吃一惊。“草长得比人还高,墙体是木板,一戳一个洞,破破烂烂的样子,拍聊斋都用不着布景。”当晚回家,她根本吃不下饭。
困境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和潜能。“干出个样子来,让人看看我的本事。”王良玉出马“第一战”就是改造工疗站,让病人有个整洁的家。下拨的经费有限,只能“化缘”了。每次到上面开会,她逮住机会就恳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重视。这些年,改造工程一直没有停过。如今的工疗站,康复活动室、休息室、工疗间、餐厅等样样具备,收拾得整洁干净,升级为“善爱之家”。
工疗站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以工代疗”,即通过简单的劳动配合治疗,既培养病人动手能力,也可以体现自身价值。王良玉利用以前的人脉为病人们寻找既简单又安全的加工活,绕线圈、卷棉签、贴标签……第一次发“工资”时,一位病人自豪地说,“我可以自食其力了!”这让王良玉初尝成功的喜悦。
为走进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王良玉费尽了心血。第一步就是放下恐惧感。每天上班,王良玉都要仔细观察每个病人的神态和行为,练就了一眼看去就能辨别是否发病的眼力,扫除了和病人交流时的心里障碍。
“要想彻底赢得他们的信任,还得把他们真正放在心里。”谁容易忘记按时服药,哪一个应该替他申请困难补助,谁的家属对病人产生了厌弃心理……每一位病人的情况,王良玉都了如指掌,牢记于心。“这里的病人大多像小孩子,会‘小心眼’。每次我出差,都要给他们捎上当地的土特产,不然他们觉得自己受到了冷遇,就会发脾气。”
这些年,工疗站收治的病人从最初的不足10人增加到现在59人,无论是智障、精神分裂还是癫痫病患者,王良玉都像家长照顾小孩一样,倾注满腔热情。记录病史、上门送药、组队春游……用一次次温情服务让他们早日康复起来。
一位康复病友根据自身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工疗站出了个平民作家》。他深情地回顾道:“工疗站王良玉站长看到我有写文章的爱好后,便鼓励我,还主动审阅我写的每一篇文章,并在核实我所写内容后盖上工疗站的公章,让我坚持写作投稿。”
“蜗居”小巷深处15年,王良玉无怨无悔。
她的心血没有白费。桃花坞街道工疗站先后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确定为精神管理典型、入选卫生部“686项目”苏州首家试点。今年“七一”王良玉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并获得省委表彰。(记者 李仲勋)
岑庭孝抄摘于2011年7月12日新华日报
哇哦,好厉害啊!支持支持!{:7_168:}
页:
[1]